
(五)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羟基脲失败或不耐受的治疗选择
目前有四种药物可考虑作为ET的二线治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白消安、阿那格雷和哌泊溴烷(Pipobroman)。
一般建议首先选择的二线治疗是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起始剂量90 MCG 皮下注射,每周一次。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比较好,部分患者中临床和分子缓解率达70-80%、10-20%,尤其是CALR基因突变者。但是远期的,对于患者健康程度的真正获益还需要评价。
白消安(起始剂量2-4mg/天),对于羟基脲不耐受或耐药的PV和ET患者也有很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多数患者有很好的临床反应,小部分有分子反应。
一项针对1500多名PV患者大型的关于药物相关性白血病的国际研究发现,没有证据表明白消安、IFN-α或羟基脲与白血病相关,但是确定哌泊溴烷(Pipobroman)确实与白血病有特殊关联。与其他烷化剂比较,白消安对DNA和RNA的结合力较弱,且不会结合嵌入DNA的双链之间或之内,也没有免疫抑制作用。
阿那格雷治疗E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进行了评估,起初研究显示疗效不亚于羟基脲,但是也有研究认为对患者有害,甚至发现动脉血栓形成、出血并发症和纤维化进展的发生率较高。非随机对照研究表明,有超过四分之一患者发生了贫血,还有一些患者发生肾损伤和心脏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和心肌病,虽然比率未达到那么高。因此,只有在所有其他药物包括羟基脲,干扰素-α,和白消安失败后,才选择阿那格雷治疗。
由于哌泊溴烷(Pipobroman)在治疗PV的研究中发现了药物致白血病作用,因此不推荐于ET的治疗。
本文是何广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