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辉煌_好大夫在线

医学科普

性病科普系列之:梅毒的诊治

发表者:黄辉煌 人已读

梅毒(syphilis)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播疾病。梅毒分成三期: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和三期梅毒。缺乏临床表现,仅血清学检查阳性的梅毒螺旋体感染称潜伏梅毒,感染期在 1 年内称为早期潜伏梅毒,其余的称为晚期潜伏梅毒或分期未明的潜伏梅毒。

一、梅毒感染有什么表现?

1.一期梅毒表现有:①硬下疳:潜伏期一般2-4周。常为单发,也可多发。初为粟粒大小高出皮面的结节,后发展成直径约1~2 cm的圆形或椭圆形浅在性溃疡。②腹股沟或患部近卫淋巴结肿大:可为单侧或双侧,无痛。

2.二期梅毒表现有:①皮肤黏膜损害:皮损类型多样化,包括斑疹、斑丘疹、丘疹、鳞屑性皮损、毛囊疹及脓疱疹等,分布于躯体和四肢等部位,常泛发对称。掌跖部暗红斑及脱屑性斑丘疹,外阴及肛周的湿丘疹或扁平湿疣为其特征性损害。皮疹一般无瘙痒感。可出现口腔黏膜斑、虫蚀样脱发。二期复发梅毒皮损数目较少,皮损形态奇特,常呈环状或弓形或弧形;②全身浅表淋巴结可肿大;

3.三期梅毒表现:可有一期或二期梅毒史,病程2年以上。①晚期梅毒:a.皮肤黏膜损害:头面部及四肢伸侧的结节性梅毒疹,大关节附近的近关节结节,皮肤、口腔、舌咽的树胶肿,上腭及鼻中隔黏膜树胶肿可导致上腭及鼻中隔穿孔和马鞍鼻。b.骨梅毒,眼梅毒,其他内脏梅毒,累及呼吸道、消化道、肝脾、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腺及骨骼肌等;②心血管梅毒,可发生单纯性主动脉炎、主动脉瓣闭锁不全、主动脉瘤等。

二、如何确诊梅毒感染

确诊梅毒感染需要结合个人的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

1.流行病学史:有不安全性行为,多性伴或性伴感染史。

2.实验室检查:①采用暗视野显微镜或镀银染色显微镜检查法,取硬下疳损害渗出液、淋巴结穿刺液或二期皮损尤其扁平湿疣、湿丘疹,可查到梅毒螺旋体,但检出率较低;②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如感染不足2~3周,该试验可为阴性,应于感染4周后复查;③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极早期可阴性。

符合上述临床表现,且实验室检查中病损部位检查找到梅毒螺旋体,或者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及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可确诊梅毒感染

三、梅毒如何治疗?

1.一般原则:①及早发现,及时正规治疗,愈早治疗效果愈好;②剂量足够,疗程规则。不规则治疗可增多复发及促使晚期损害提前发生;③治疗后要经过足够时间的追踪观察;④对所有性伴同时进行筛查和治疗。

2.各期梅毒的首选治疗药物均为青霉素G。根据分期和临床表现决定治疗的剂型、剂量和疗程。

2.1 一期梅毒、二期梅毒

推荐方案:苄星青霉素,240万U,单次,肌肉注射。在治疗后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进行非螺旋体试验评价疗效,如果疗效不确定或怀疑再次感染梅毒,可以增加随访次数。如在治疗后6个月内症状及体征持续存在或再次出现,或持续2周出现血清学检查抗体滴度增高4倍或以上,应视为治疗失败或再次感染梅毒,对于此类患者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法,应考虑予以重新治疗。推荐经脑脊液检查排除神经梅毒后,予以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周,肌肉注射,共3次。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考虑多西霉素100mg,口服,2 次/天,连续 14天。四环素500mg,4 次/天,口服,连续14天。头孢曲松1~2 g,1次/天,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连续10~14天。阿奇霉素2g,单次口服,对某些一期梅毒及二期梅毒有效,仅当青霉素或多西霉素治疗无效时可以选用。阿奇霉素方案不能用于男-男性交者、合并HIV感染患者和孕妇。

2.2 三期梅毒

推荐方案: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周,肌肉注射,共3次。对青霉素过敏用以下药物:多西环素100mg,每日2次,连服30 天;或盐酸四环素500 mg,每日4次,连服30天。

2.3 神经梅毒

推荐方案:青霉素1800~2400万U/天,300~400万U/4h,静脉滴注或持续静脉滴注,连续10~14天。若患者依从性好,也可考虑以下方案:普鲁卡因青霉素240万U,1 次/天,肌肉注射。可考虑在推荐方案或替代方案治疗结束后予以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周,肌肉注射,共3次。在治疗后每6个月进行脑脊液检查,直到脑脊液细胞计数正常。治疗后6个月脑脊液细胞计数无下降或治疗后 2 年脑脊液细胞计数和蛋白未降至完全正常,予以重复治疗。青霉素过敏可考虑头孢曲松2g,1次/天,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连续10~14天。

2.4 潜伏梅毒

推荐方案:苄星青霉素240万U,单次,肌肉注射。(2)晚期潜伏梅毒或分期未明的潜伏梅毒治疗推荐方案: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 周,肌肉注射,共3次,总剂量720万U。在治疗后第6、12、24个月进行非螺旋体试验评价疗效。青霉素过敏者可考虑:多西霉素100mg,2次/天,口 服,连 续28天。四环素500mg,口服,4次/天,连续28天。

本文是黄辉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