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通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诊前须知

抖抖上海九院生殖科胚胎实验室的绝活

发表者:杜通 人已读

1571452247282.jpg

上海九院病人80%来自于上海以外,大多数是其它医院治疗失败,或者没法治疗的病人,特地来九院就医的。那么九院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

在上海九院,肯定有医疗条件很好的地方的病友,如北京,深圳,广州,南京,等等,为什么当地有那么好的医疗条件,还是要千里迢迢来九院就医?

1.特色技术

九院和同行相比,有很多原创的技术,或者有特色的技术,这使得九院能够进行"全胚冷冻"移植。在全世界,完全进行全胚冷冻的生殖中心很少,中国九院是全胚冷冻的先锋,日本加藤医院是全胚冷冻的先锋,美国纽约新希望也是全胚冷冻的先锋。

Screenshot_2019-10-19-11-39-43-466_com.alibaba.android.rimet.png

2.强大的实验室

进行全胚冷冻的前提是要有非常好的冷冻技术,在九院,我们有非常强大的实验室,第三天胚胎解冻成活率达到99.98%,囊胚解冻成活率100%,这样的结果除了加藤医院,其它医院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平,医生一想到胚胎冷冻,心理就有障碍:不知道解冻出来是死是活。所以到现在,全胚冷冻在全世界难以推广,大家还是以新鲜胚胎移植为主。即使是卵巢储备很低了,还是要新鲜移植!即使是多囊卵巢综合征,也要冒着高度过度刺激的风险做新鲜移植!

由于有了强大的实验室做支撑,我们在促排卵方案的选择上就会非常灵活,不会像同行那样,一条道走到黑:新鲜移植,一次不行,下次还是新鲜移植,失败三次,第四次还是新鲜移植!我相信在这个群里的很多病友,有这样的经历。不是医生傻,关键是实验室的冷冻技术达不到要求,医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在很多医院,胚胎利用率很低:胚胎解冻死亡率高;解冻一大堆胚胎,解冻后再做囊胚培养,个别长成囊胚,勉强移植。这些医院解冻第三天胚胎做囊胚培养,而不是像九院那样先培养到囊胚再冷冻,很关键的原因,是囊胚冷冻技术不行,冷冻了就是死!

1571452256238.jpg

3.囊胚冷冻

为什么九院要先培养到囊胚再做冷冻?

1,我们的囊胚解冻成活率100%,技术有保障。

2,新鲜胚胎囊胚形成率比冷冻胚胎高;

3,冷冻胚胎移植解冻,囊胚和子宫内膜能够准确同步!

每个胚胎发育到囊胚的速度不一样:有第五天长成囊胚的,有第六天长成囊胚的,有第七天长成囊胚的。如果解冻第三天冷冻胚胎再做囊胚培养,就会出现胚胎发育和内膜发育不同步!内膜一旦用了孕激素,它就在固定时间表达种植分子,我们叫种植窗,这个窗口期大约就是24小时,也就是讲发育慢的胚胎,错过了种植窗的开放时间,等它长成囊胚,种植窗已经关闭,移植后也不会着床。

九院怎么做呢?我们先培养到囊胚再冷冻,而且是在囊胚的直径达到一定的大小才冷冻,有时上午冷冻一个,有时下午冷冻一个,不会大的,小的一起冷冻。这样冷冻的囊胚都是在同一个发育阶段。不管这个囊胚是第五天早晨冷冻的,还是第五天下午冷冻的,还是第六天,第七天冷冻的,都是按照同样的发育阶段冷冻。解冻的时候,都是按照子宫内膜暴露于孕激素同一时间解冻,这样子宫内膜和胚胎能够精确同步。如在激素替代周期,自使用孕激素日开始,加五天解冻囊胚,不管胚胎是在哪一天长成的,是在什么时候冷冻的。都是在同一时间解冻。

这样做有好处吗?肯定成功率高!最近我们在生殖医学的顶级杂志——欧洲生殖医学会官方会刊《Human Reproduction》发了一篇文章,总结了移植第七天形成的囊胚移植的结果,主编给予高度评价"实验设计很好,证据强硬"。在全世界,大家培养到第六天如果发育不到囊胚就把胚胎扔了,认为没有再培养的价值。只有我们还培养到第七天,如果长成囊胚就冷冻。第七天形成的囊胚,按照我们的方法移植,也能得到不错的妊娠率和分娩率。当然发育早的胚胎,得到的结果更好。

IMG_20191019_114858.jpg

4.幕后英雄:胚胎专家

很多人在九院生殖科看病生了孩子,很感激医生,对我说"你是我一辈子的恩人",好处全部是医生得了!其实大家更应该感谢我们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医生就是每天重复那几招,也就是多年来我总结的那些方法,每天重复而已,没什么变化。实验室才是让大家成功的关键。大家应该感谢我们的实验室里的胚胎专家,胚胎操作技术要求高,非常精细,全部是手工操作,极其辛苦。一个医生,离开自己强大的实验室支撑,看病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达不到在九院的效果的。

1571457240768.jpg

为什么匡主任只到永远幸坐诊?因为加藤的实验室技术很好,能够和匡主任配合,这样才能实现匡主任设计的方案。外科医生可以到处开刀,但生殖科医生不行,生殖科医生需要实验室支撑。

当然九院生殖科实验室的强项不只是胚胎冷冻,还有很多方面,下回分解。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