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护心理健康,远离焦虑困扰
陕西省中医医院 王静怡
一、什么是焦虑?
是人们对环境中一些即将来临,可能会造成危险和灾祸或者要作出重大努力的情况时,主观上引起紧张和一种不愉快的期待情绪,叫做焦虑。换言之,焦虑是指一种内心紧张,预感到似乎即将发生不幸的心境。
比如马航事件,在失联后到确定为失事的这段时间内,家属们就是处在一种典型的焦虑状态中,可以想象它是一种多么难熬、多么痛苦的体验!哭喊、过激的语言、彻夜不眠、茶饭不思、坐立不安等等都是焦虑状态的表现。
二、焦虑的情况多见吗?
焦虑是一种普遍现象,几乎人人都有过焦虑的体验。焦虑常驱使人回避或解决引起焦虑的事物,因此,从心理学角度讲,焦虑具有一定的积极的、保护性的意义。但过度的、无端的焦虑则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平均有35%的人为之痛苦,但只有1-2%的人会发展成焦虑症的患者。
三、有焦虑的症状就是得了焦虑症吗?
当然不是的。一般的焦虑是有具体原因的,反应也是适度的,在事情过去之后或者有了正确的理解之后,,就会逐渐缓解。如果反应过于激烈,(比如亲人去世后,要随之而去,梁祝—这就是过度的反应了,所以梁祝才能成为千古绝唱。
再一个就是焦虑症的患者的焦虑,往往是发展成没有具体的原因,一种莫名的惶惶不可终日,伴随很多精神躯体的症状,这就是病态了。
四、焦虑症也叫做焦虑性神经症,分急性和慢性。
1、如果你有以下4个或更多的症状,你就可能有焦虑的急性发作:
心悸、大汗、发抖、窒息感、气阻感、胸痛或不适、恶心、头晕或晕厥、发痛的恐惧、死亡的恐惧、麻木或麻刺、寒战——但前提是要由医生来排除相关的其他疾病,如心绞痛发作,哮喘发作、癔病发作等。
2、一般慢性焦虑的典型表现为五大症状,即心慌,疲惫,神经质,气急和胸痛,此外还有紧张,出冷汗,晕厥,嗳气,恶心,腹胀,便秘,阳痿,尿频尿急等。症状持续在3个月以上,才能诊断为焦虑症。
五、焦虑症的病因是什么?
成因是多方面的,目前人类对她的认识还很肤浅,因为精神科学的发展有赖于整个自然科学的进步,而且它落后于其他医学学科的发展。
1、首先它是有生物学基础的,不是“思想问题”。
1) 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
2) 脑内生物化学的改变(一些神经递质的缺乏)
3) 药物的影响(如抗抑郁药的突然停用)
4) 全身和大脑的许多疾病的影响(如甲亢、中风后)。
2、心理冲突、精神创伤特别是童年的精神创伤。比如家庭环境不好,父母离异、家庭暴力、极度贫困等,可以使孩子从小缺乏安全感,就可以埋下焦虑的种子。
3、社会-文化因素。如竞争激烈的社会带来的影响
4、学习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人学会“焦虑”,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老师,“孩子的脾气都和他爸爸一样”!
六、什么人容易得焦虑症?
女性多于男性,约为2:1,中青年人的发病率高。在人生的各种关键时期,处理不好,就容易引发焦虑症。
例如:
1、 高中时期:青春期本身就心智尚未成熟,学习负担很重。期望值和实际能力差距比较大的学生和家长就有患焦虑症的风险,而且会相互影响。
2、 女性更年期:内分泌出现紊乱,女性惧怕衰老的恐惧,夫妻关系的疲劳等基础上诱发,行为发生明显的变化。
七、焦虑症的诊断:
一般的焦虑状态经过自我调节,心理疏导等就可以慢慢缓解,下面我们会教大家一些方法。如果长久不能缓解,就需要就诊。往往一些人会对精神情绪方面的问题讳疾忌医,觉得好像不光彩,是“思想不好”似的,这和我们中国人传统比较内敛、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等因素有关。这也是焦虑症患者就诊率低的原因。
焦虑症的诊断,科学性非常强,需要排除、鉴别很多疾病。所以需要专业的医生来做。
八、焦虑症的治疗:
焦虑症的治疗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药物治疗,一个是心理治疗。
药物的选择要基于多方面的权衡, 医生一般会根据患者病情、身体情况、经济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视病情,会建议患者服药较长时间。停药及加量请咨询医生,不可自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在服药期间,注意和医生保持联系,出现副作用或其他问题及时解决。因为是患者脑内多种神经递质的失衡,而抗焦虑药可使失衡的状态趋向正常,从而使焦虑症状消失,情绪恢复正常。
需要说明的是,焦虑症是治疗效果和预后都比较好的精神疾患,患者不要对一些镇静类的西药有过分的恐惧,药物的副作用比起疾病对身体的影响要小得多,这时需要“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辩证思维。
中医中药在治疗焦虑症方面也有长处,我有两个科研制剂《葛根解肌胶囊》《白栀和肝丸》可以治疗焦虑症,也可以和西药配合应用。一些物理治疗、心理治疗,都要坚持,才能好转和痊愈。
九、焦虑状态或焦虑症的自我保健方法。
1、休息、沉思
2、舒缓的有氧运动,瑜伽、太极拳等调节人体气机
3、每天练习多次深呼吸
4、芳香疗法:薰衣草油
5、轻柔的全身按摩、足底按摩
6、指压:神门穴、间使穴
7、饮食宜清淡,远离有刺激性的烟酒,浓茶,咖啡,辛辣食物等。
8、家庭成员要给予足够的宽容和安慰,耐心的聆听他的倾诉。
本文是王静怡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