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宋浩明 三甲
宋浩明 主任医师
上海市同济医院 心血管内科

高血压有四大危害 必须控制达标

1468人已读

目前高血压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仍是我国高血压病防治现状,然而高血压对身体的伤害又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患者应如何遵从医嘱将血压降下来呢?为此,我们采访了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宋浩明主任医师。

血压高 危害大

宋教授告知,高血压会对四大靶器官造成危害:

1)颅脑损伤。脑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血压过高很有可能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比如腔隙性脑梗死;还会引起出血性脑卒中,如脑溢血,从而引起严重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同时也有可能引发高血压脑病,造成颅内压升高。

2)心脏损伤。高血压是冠心病的最强的危险因素。同时血压高可造成左心房增大,室间隔增厚,引发高血压性心脏病,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等。

3)肾脏损伤。血压高可引起肾动脉硬化,肌酐升高,尿白蛋白排出量增加,引发慢性肾功能不全,最终导致尿毒症。

4)血管损伤。高血压还会引起全身血管病变,小血管方面比如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临床上常通过查眼底,观察视网膜动脉是否有狭窄等,来反映整个小血管的情况。大血管方面可以通过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预测心血管事件。

正因高血压有如此多且重的危害,所以宋教授强调,控制血压达标,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非常重要。

80%的高血压是原发性的

宋教授指出,高血压分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类。高血压患者中80%是原发性的,多数也有家族史。继发性高血压是一些继发因素所导致的,最常见于(1)肾病和肾动脉狭窄。如慢性肾炎、慢性肾脏病;(2)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等;(3)主动脉缩窄,患者两侧肢体的血压不对称;(4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类疾病年轻人多,随着肥胖增多,打呼噜的多,呼吸暂停后就会引起整个心肺功能变化,内环境的紊乱,最终也会引起高血压。

对于继发性高血压是有因可循的,因此,首先要对因治疗,病因解除血压自然会降下来。

高血压病的分级治疗

目前我国采用正常血压(SBP<120 mmHg DBP<80 mmHg)、正常高值[SBP 120~139 mmHg 和(或)DBP 80~89 mmHg] 和高血压[SBP140 mmHg 和(或)DBP90 mmHg]

高血压病可分为3级:

高血压病1级,收缩压<160mmHg或者舒张压<100mmHg

高血压病2级,收缩压<180mmHg或者舒张压<110mmHg

高血压病3级,收缩压≥180mmHg或者舒张压≥110mmHg

对于原发性高血压而言,宋教授介绍,主要是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

治疗高血压目前有五大类药物。第一大类是钙离子通道拮抗剂(CCB);第二大类是β受体阻滞剂;第三大类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第四大类是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第五大类是利尿剂。

对于高血压病1级的患者而言,先不主张药物治疗,而是通过两三个月生活方式的改变来降压。尤其在比较炎热的夏天,通过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常可达到比较理想的控压效果。即增加运动、控制饮食、减少钠盐摄入、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睡眠、戒烟限酒、保持好的心情。如果经过生活方式的改变无法控压,或者到了秋冬季血压因寒冷收缩升高,控压难以达标,那么就要药物治疗。至于需要用哪些药物呢?宋教授指出,应根据每个人情况来看,建议到正规医院心内科专科门诊或高血压病专科就诊。一般来说,高血压病1级的患者通过一种药物基本可以将血压控制好。

对于高血压病2级患者,从发现就要开始用药,目前主张联合两种药物治疗。但是有部分患者在夏天也可以先用1种药控制,如果血压仍然控制不佳,或者到了秋冬季血压更高,那么可以联合用药。

对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即用了三种药物,至少有一种利尿剂,仍然控制不住血压的,那么这部分病人,须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第一是对药物剂量的增加,第二是联合更多药物,多种药物治疗。临床推荐CCB+ACEI/ARB,或者ACEI/ARB+利尿剂,因为ACEI的药物可能会引起钾离子的升高,利尿剂可以排钾。另外部分二氢吡啶类CCB用了之后心率可能会偏快,联合β受体阻滞剂,可以使心率得到控制。

如果血压还是控制不下来,收缩压始终大于180 mmHg,并且引起一系列反应,产生高血压急症,出现靶器官受损表现,那么要入院急症,通过静脉输注相关用药,如静脉点滴硝酸甘油、α受体阻滞剂,将病情稳定以后再配合药物治疗。从目前来看,药物治疗基本上都可以把血压控制下来。

最后宋教授提醒,高血压治疗的真正基石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药物。因此,从生活源头控压才是最好的。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宋浩明
宋浩明 主任医师
上海市同济医院 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