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刘发荣 三甲
刘发荣 主任医师
厦门市仙岳医院 心理科

功能性胸痛:机制、识别及处理

4008人已读

概述

功能性胸痛(Functional Chest Pain)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发作性胸痛,主要发生在胸部中线部位,属于非心源性胸痛的一种类型。功能性胸痛的长期预后较好,但由于患者的反复就诊、住院及社会功能丧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功能性胸痛患者常常合并伴有心境障碍、焦虑障碍或神经质;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等精神障碍患者常伴有疼痛阈值的下降,因此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加;食管高敏感性改变是功能性胸痛的主要潜在机制。

功能性胸痛发病机制

功能性疼痛起初是一种外周性疼痛,如果治疗不佳或长期、持续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疼痛患者往往会出现中枢敏化,中枢敏化又进一步加剧疼痛。什么是中枢敏化呢?正常状态下,在强烈刺激下中枢疼痛信号的传导过程,大脑中感受到的疼痛强度的区域较集中;在中枢敏化状态下,在轻微刺激下,中枢疼痛信号就会变得很强烈,大脑中感受到的疼痛强度的区域较分散。中枢敏化即指患者感受到低阈值的疼痛刺激时,中枢神经系统对神经元反应增加,导致疼痛加重。

在了解中枢敏化的基本概念后,我们一起来看下中枢敏化的具体发生机制。

首先我们要知道,大脑感知疼痛的通路有两条,一条是上行传导通路,一条是下行调节通路。

5-HT(5-羟色胺)和NE(去甲肾上腺素)都是下行抑制通路中的关键调节神经递质,有抑制疼痛的作用。

5-HT下行通路,通过作用于脊髓背角不同的受体,对脊髓处理伤害性信号起着促进和抑制的作用,神经损伤后,下行5-HT通路对于脊髓处理伤害性信号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

NE直接作用于脊髓背角α2受体,抑制初级传入神经末梢谷氨酸、P物质释放,抑制疼痛传导。

综上所述,增强5-HT和NE在中枢神经的活动,参与中枢敏化,抑制疼痛感知。

功能性胸痛的诊断

根据罗马Ⅳ标准,功能性胸痛的确诊应符合以下各条标准:

I. 胸骨后疼或不适,应排除心脏病因

II. 排除相关的食管症状,例如胃灼热和吞咽困难

III. 排除胃食管反流病和嗜酸细胞性食管炎

IV. 排除食管动力障碍(如:贲门失弛缓症、食管胃交界处流出阻塞、弥漫性食管痉挛、Jackhammer食管等)

诊断要点:

诊断功能性胸痛通常要求在过去3个月内符合以上标准,且胸痛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每周发作不少于1次。

诊断功能性胸痛需要通过上消化道内镜检查、PPI抑制试验反流试验(pH 阻抗或 pH 试验及食管测压)来排除胃食管反流病和食管动力障碍

功能性胸痛的药物治疗

1、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 度洛西汀、文拉法辛

2、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氟西汀、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氟伏沙明

3、特异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ARIs): 曲唑酮

4、三环类药物(TCAs): 阿米替林

5、新型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阿立哌唑、氨磺必利等

6、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奥卡西平、拉莫三嗪、苯乙拉西坦等

7、抗焦虑药物: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劳拉西泮等

空军军医大学李云庆教授团队通过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抗抑郁药能够显著改善功能性胸痛患者的疼痛症状。

一项纳入43名年轻功能性胸痛患者的随机交叉试验显示,与安慰剂相比,为期4周的度洛西汀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功能性胸痛患者的疼痛症状。

此外,研究也发现度洛西汀在缓解疼痛症状的同时,并不能够缓解功能性胸痛患者的抑郁症状,可以证明患者疼痛症状的缓解不是继发于抑郁症状的改善。

功能性胸痛的非药物治疗

1、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放松训练等

2、生物反馈技术

3、应对技能训练

一项纳入1006名受试者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心理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原因不明胸痛患者的症状。

此外,心理治疗能够增加无症状的天数,降低疼痛发作的频率,且这种效果能够持续3个月。

未来的展望

学科交叉,落实“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由心内科医生、消化科医生、呼吸科和精神心理科医生共同面对患者,解决患者躯体心理问题

建立多学科联络会诊平台,从疾病整体的角度对双心疾病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

培养多学科诊疗思维,实现尽早识别与转诊

内科病史采集主要是问清“事”,在什么情况下,出现了哪些够得上“症状”的事件。并以症状和综合征为线索,在查体和其后的专项检查中找到可以解释症状的“疾病实体”的证据

精神科晤谈,既是病史采集的过程,也是精神检查的过程。因此,既要弄清“事”,也要关注患者在事件发生时及回忆讲述事件时的感受,即“情”的成分

规范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减轻社会和患者家庭负担

1、规范流程

长期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统一

对每种药物进行有关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以保证取得最佳疗效

2、治疗目的

达到长期临床治愈和完全康复,而不仅是症状减轻和部分有效

3、治疗方案

非药物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与行为治疗、放松疗法等)

药物治疗。


刘发荣
刘发荣 主任医师
厦门市仙岳医院 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