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泉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麻醉选择

发表者:梁思泉 人已读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较少见。我国65岁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约是1.7%。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为散发病例,仅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 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导致这一病理改变的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许多帕金森患者经药物治疗3~5年后会出现药效下降现象或药物引起的副反应,药物治疗无法有效缓解症状,这时可考虑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DBS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细微电极发射电脉冲刺激脑内核团,可有效控制肢体抖动、僵直、行动迟缓等症状,改善中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帕金森的手术治疗方法日臻成熟,手术的麻醉方式各个中心不尽相同。目前国内国际采用的麻醉方法主要有两种

1.全麻,手术全程均采用全麻方式,优点:患者耐受性好,痛苦少。缺点:无法进行术中测试,部分影响术中的微电极记录,增加的麻醉风险。

2.局麻+全麻,植入颅内电极过程采用局麻,植入刺激器(电池)过程采用全麻。优点:便于进行术中测试,微电极信号良好,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手术靶点位置,缺点:局麻阶段增加患者的手术应激及不良感觉。

我中心参考美国Ronald Reagan医院DBS手术的麻醉方法,结合自身特点,改良了目前的麻醉流程。首先在植入颅内电极阶段采用在麻醉深度(BIS)监测下的局麻加基础麻醉,既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又最大限度的减轻病人的手术痛苦,当需要进行微电极记录乃至其后的术中测试时,停用基础麻醉药(短效),病人能很快清醒过来,配合手术。测试完毕,继续使用基础麻醉药物完成缝合后,改用全麻植入刺激器。整个过程患者基本没有痛苦,并且能很好的配合手术。目前,已应用数十例病人,取得了很好的手术效果,患者也有很好的手术体验。

图片 2.png WechatIMG154.jpeg

(DBS术中的梁思泉主任) (DBS术中的患者)

本文是梁思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