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针刀治疗跟骨骨刺
跟骨骨刺属“跟痛症”范畴,主要是指患者在行走或站立时足底部疼痛,多见于中老年人,针刀治疗效果良好,部分患者1-2次可临床治愈。
局部解剖
(1)跖筋膜 又称足底腱膜,由纵行排列的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其间有横向纤维交织,分为内外侧部和中央部,内外侧部分别覆盖足拇指和小指的固有肌,中央部最强最厚,起于跟骨结节内侧突,继而呈腱膜状分为5个束支至各趾。在跖骨头的近端各束浅层支撑带与皮肤相连。
(2)趾短屈肌 借细腱起于跟骨结节内侧突,跖腱膜中央部及其邻近肌之间的肌间隔,分为4条腱,止于中节跖骨体两侧。
(3)足底方肌 有两个头,内侧头不大,肌纤维多,起于跟骨内侧凹面,外侧头为扁腱,起于跟骨结节外侧突和足底长韧带,内外侧头止于一纤维板,并与趾长屈肌相融合。
(4)足弓 足弓包括内侧纵弓、外侧纵弓和足横弓,内侧纵弓包括跟骨、距骨、足舟骨、楔骨和内侧三块跖骨,内侧纵弓比外侧纵弓高,活动性大,并且更有弹性;外侧纵弓包括跟骨、骰骨和外侧两块跖骨,骨性结构少于内侧纵弓;足横弓由跖骨头及沿足外侧缘的软组织组成,横弓不通过其下面的软组织进行力的传递。腓骨长肌腱是维持横弓的重要力量。
病因病理
足底动态弓弦力学系统是以足弓为弓,附着于足弓周围的软组织为弦,所组成的一个类似弓箭的力学系统。跟骨结节部有多个弓弦结合部,是应力集中点,长期行走、体重超重均引起跟骨结节的应力集中,人体在代偿这种异常应力时,在跟骨结节处产生粘连瘢痕,如果应力继续增加,在应力集中的跟骨结节部就会变硬、钙化,最终骨化,形成跟骨骨刺。所以,跟骨骨刺是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特殊表现形式。
临床表现
足跟部疼痛、肿胀,走路时加重。足底跟骨结节中点及跟骨结节内侧压痛,严重的患者,跟骨侧位X片可有骨刺。
诊断要点
(1)足跟底及足心痛,胀裂感,站立、行走时加重。
(2)足底跟骨结节明显压痛。
(3)严重的患者,跟骨侧位X片显示跟骨结节前缘骨刺。
治疗
1. 针刀治疗
体位:俯卧位。
体表定位:跟骨结节前下缘和内缘压痛点。
麻醉: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针刀松解术:第1支针刀松解跟骨结节前下缘的粘连瘢痕,在压痛点定位。从跟骨结节前下缘进针刀,刀口线与跖腱膜方向一致,针刀体与皮肤垂直,严格按四部进针规程进针刀,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脂肪垫,到达跟骨结节前下缘骨面,纵疏横剥2-3刀,然后调转刀口线90度,在骨面上向前下铲剥2刀。第二支针刀松解跟骨结节内缘的粘连瘢痕,在第1支针刀内侧2-3cm的压痛点定位,刀口线与跖腱膜方向一致,针刀体与皮肤垂直,严格按四部进针规程进针刀,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脂肪垫,到达跟骨结节内侧缘骨面,纵疏横剥2-3刀,然后调转刀口线90度,在骨面上向前下铲剥2刀,范围不超过0.5cm。出针刀后,针眼处创口贴覆盖,指压止血3分钟。
2.手法治疗
每次针刀术毕,嘱患者仰卧位,医生双手握足底前部,嘱患者踝关节尽量背伸,在背伸到最大位置时,术者用力将踝关节背伸1次。
3.康复治疗
踝关节伸屈运动,每次10分钟,每天2次。
本文是吴黎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