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部筋膜劳损与内脏疾患症的鉴别诊断
1.上腹痛---腹部筋膜劳损症与内脏疾患症的鉴别诊断
右侧:同侧腹内、外斜肌起止点处(8肋骨下缘)肌筋膜劳损及脂肪垫损伤者,应与肝、胆、结肠肝曲等内脏疼痛症加以鉴别诊断。
左侧:同侧腹内、外斜肌起止点处(8肋骨下缘)肌筋膜劳损发生病变时,应与脾、胃、胰尾、结肠脾曲等内脏疼痛症加以鉴别诊断。
中部:腹白线区发生病变时,应与及肝、胃、十二指肠、横结肠、胰头内脏等脏器疼痛症加以鉴别诊断。
2.中腹---腹部筋膜劳损症与内脏疾患症的鉴别诊断
如腹内斜肌起止点处筋膜、脂肪垫为患,应与膀胱、子宫等劳损为患加以鉴别诊断。
脐周,如腹直肌筋膜、腹白线为患,应与结肠、小肠内脏等症加以鉴别诊断。
3.下腹痛---腹部筋膜劳损症与内脏疾患症的鉴别诊断
右侧:如同侧腹内斜肌起止点处筋膜及脂肪垫为患,应与阑尾、盲肠、输尿管、输卵管、卵巢内脏等疼痛症加以鉴别诊断。
左侧:如同侧腹内斜肌起止点处筋膜、脂肪垫为患,应与乙状结肠、输尿管、输卵管、卵巢内脏等为患加以鉴别诊断。
以上区域分法与鉴别诊断并不是孤立的,有时一肌组织筋膜劳损可多部位发生病变,也有一部位病变,多肌组织筋膜劳损及合并脂肪垫为患者。
(二)腹部“真性”内脏疾患,与腹部“假性”腹部肌源性筋膜劳损症的内脏疾患鉴别诊断:
1.没有严格按内脏病指证来诊断(因疼痛症部位与内脏投影部位相重叠易误诊)
过去医者一般以病人主诉和局部疼痛为依据。虽有辅助诊断,如血化验、B超、纤维内窥镜等检查,但只看到内脏一些表面现象,如疲劳性胃粘膜损伤性胃痛,食欲不振等症。胃镜检可见胃粘膜损伤现象。这种疲劳性胃粘膜损伤性胃痛症,只要休息几天,吃些暖软饮食,即可自行修复而自愈。因内脏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而自愈。
这种以疼痛部位与内脏对应部位病症,即诊断为内脏症者。如右肋下筋膜劳损性痛,易诊断为肝、胆疾患;如右下筋膜劳损性腹痛,易诊为阑尾疾患等。临床较为常见。
这些腹部肌源性筋膜劳损症,实验室检查,均为假阳性或阴性(一)可加以鉴别诊断:
2.治疗性鉴别诊断:
(1)如是“假性”内脏疾患是指腹部肌源性筋膜劳损者,和脂肪增生性压延筋膜劳损症者,用物理疗法均能收到良效者。可鉴别诊断:
(2)如是“真性”内脏病痛,则物理疗法收效甚微或无效,可鉴别诊断:。
(3)但忽视心源性内脏综合症,即真性心脏供血不良现象。内脏最大弱点是怕缺血,其次是怕冷,寒冷也可使血管收缩而供血不良性缺血。
如心源性胃病轻症者,有食欲不振,蠕动减弱而胀满,分泌液减少而消化不良等功能性改变;
如心源性胃病重症者,可出现粘膜皲裂、糜烂、溃疡、疼痛等症;
如心源性心、心脏病重症者,特别是青壮年,有酗酒、吸烟史、劳心过度者,睡眠时间过少者,晚上可出现真性心脏供血不足而致“猝死”累见。
这种心源性内脏合并症,只要提高心脏功能,提高内脏供血量,注意劳逸结合,服用中药名方---生脉饮加减,治疗均有良效,还能防治心源性隐性心脏“猝死”症。
并可作为鉴别诊断之一。
作者用实例证实:用改善心脏能量而治愈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例,观察达二十余年之久。
病例
沈××,男28岁,江苏省长山石油库工人。
症状:患者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时19岁)在插队时,体质瘦弱,劳累过度,饥饱不节。初,有时胃痛,久之形成饥饿性胃痛,得食则缓。胃钡剂: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程六年余。
治疗:提高心功能,改善胃供血量。
药物:用单纯50%葡萄糖液.50ml静注,一日一次,连治七天。
目的:单纯性用高渗葡萄糖水治疗,可鉴别疗效真伪。
结果:用药三天疼痛渐减,用药七天诸症消失。
复查:六个月后再用钡剂胃透,溃疡面消失。
随访:二十余年,至今症状未反复。
腹部肌源性筋膜劳损
腹部“真性”内脏疾患,与腹部“假性”肌源性筋膜劳损症的内脏疾患鉴别诊断:应严格以实验室指证加以鉴别诊断,防止误诊,误治。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