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风湿关节炎难治的8个解决办法
类风湿关节炎(RA)以关节滑膜炎、骨质破坏为特点,病情缠绵反复,影响工作、生活,发病10年丧失工作能力超过50%。有一类RA,我们称之为“难治性RA”(Refractory Rheumatoid Arthritis, RRA),治疗后效果不佳,关节炎反复发作。
一、类风湿关节炎难治原因包括:
1.反复感受风寒湿邪,病情反复迁延;
2.家族遗传,病情往往难治;
3.合并各种并发症,顾此失彼,确实难治;
4.药物副作用多;
5.药物昂贵,不忍直视;
6.药物疗效不佳,或越用效果越差,真真难治;
以上诸条,实属难治,但是有些类风湿关节炎,虽病情迁延难治,反复发作,但如若认真分析原因,从以下几条着手,可变难治为易治:
1.用药是否足量:目前传统的抗RA治疗,有很多药物,首选甲氨蝶呤,但是目前存在甲氨蝶呤用药量不足的问题,该药可用到20mg-25mg,每周一次,有的医生只用到5mg 每周一次,效果好不了;再比如常用的柳氮磺吡啶,每天可以用到3g,有人只用到1g,效果肯定欠佳。
2.是否联合用药:如果单药效果不好,可联合用药,甲氨蝶呤可联合柳氮磺吡啶、硫酸羟氯喹、雷公藤多甙、艾拉莫得、昆仙胶囊、痹祺胶囊等,一药不行,联合用药,效果又当不同。
3.精准治疗,预防副作用:以甲氨蝶呤为例,患者个体的药物转运酶基因ABCB1突变、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等,都会影响药物代谢,进而可能出现毒副反应,应当在用药之前进行基因检测,和(或)用药之后反复观察各种副作用,减少副作用的发生;来氟米特也有耐药基因的检测,提前检测,防患未然。
4.关注耐药,及早预防:药物都会有耐药性,甲氨蝶呤可以出现30%-50%的耐药率;单抗类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3个月就可出现耐药性,用药12月,出现耐药可达30%。,耐药的表现为开始有效,逐渐效减或无效,此时应当加大药物剂量,生物制剂类要联合甲氨蝶呤减少耐药性,若到达最大剂量仍然耐药,要果断换药,不能墨守成规。
5.及时升级为生物制剂,凑合不得:如果常规抗RA治疗无效(指足量、多药联合、治疗6个月时间仍然不达标),应该升级为生物制剂治疗,如若不然,采用增加传统药物的办法,即使治疗1年以上,达到目标者仅占7%-10%。该升级时要果断,以免关节破坏、功能障碍,终身遗憾。若因为医生原因不能及时升级,则庸医必矣。
6.生物制剂90%以上有效:生物制剂抗RA药物,大致分为两类,及抗细胞因子靶向药物(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和白介素6拮抗剂)和细胞靶向药物(阿巴西普和美罗华),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各异。研究表明,传统抗RA药物无效,用生物制剂有60%患者有效,无效的患者,换用第二种生物制剂,仍然有60%以上有效。单纯从抑制关节炎的角度说,用传统药物及生物制剂,大约只有10%的患者可能效果不佳,医生要看看自己的患者中,效果不佳的有多少,分析一下原因。
7.区分炎症与骨结构破坏的区别:目前RA药物以抗炎为主,但是有些RA患者的痛苦,原因不是炎症,而是骨结构破坏。医患要认真识别,不能抱着错误的目标过度治疗,徒徒增加费用和风险。
8.发挥中医药特色,中西并重:中医药治疗RA,有多靶点、副作用小的特点,如补肾壮骨药可以改善骨破坏,清热解毒药物能抗炎,调和脾胃药物能抑制肠道炎症……中西并重,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以上8点,可以帮助部分RA患者变难治为易治。
本文是徐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