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胃炎有那些症状,该如何治疗?
慢性胃炎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目前我国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以胃小凹之间的固有膜内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胃腺体完整;慢性萎缩性胃炎镜下可见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活检组织病理学可见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有的有不典型增生。临床上两者无严格的区分界限,可同时存在。其发病率占各种胃病的首位,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一、发病机制
慢性胃炎的病因到目前为止仍不完全清楚,现在普遍认为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相互关联并共同作用于易感体质者而致本病。致病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1、物理因素:长期饮浓茶、烈酒、咖啡,长期食用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可导致胃黏膜损伤。
2、化学因素: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可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黏膜屏障;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不仅可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还可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造成胆汁反流,破坏粘膜屏障。
3、生物因素:细菌尤其是Hp感染与慢性胃炎密切相关。其机制是:①Hp呈螺旋形,具鞭毛结构,可在粘液层中自由活动,并与贴膜细胞紧密接触,直接侵袭胃贴膜;②产生多种酶及代谢产物,如尿素酶及其代谢产物氨,过氧化物歧化酶、蛋白溶解酶、磷脂酶A等可破坏胃黏膜;③细胞毒素可致细胞空泡变性;④Hp抗体可造成自身免疫损伤。
4、免疫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血清中能检出壁细胞抗体, 伴有恶性贫血者还能检出内因子抗体。壁细胞抗原和壁细胞抗体形成的免疫复体在补体参与下,破坏壁细胞内因子抗体与内因子结合后阻滞维生素B12与内因子结合,导致恶性贫血。
5、其他:心力衰竭、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营养不良都可引起慢性胃炎。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干燥综合征患者,伴有菱缩性胃炎者较多见。胃部其他疾病,如胃息肉、胃溃疡等也常合并慢性菱缩性胃炎。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现已受到重视。

二、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不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个别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本病进展缓慢,常反复发作,中年以上好发病,并有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的倾向。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多数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体征不明显,各型胃炎的表现不尽相同。
1、慢性浅表性胃炎
可有慢性不规则的上腹隐痛、腹胀、嗳气,尤以饮食不当时明显,部分患者可有反酸、上消化道出血,此类患者胃镜证实糜烂性及疣状胃炎居多。
2、慢性萎缩性胃炎
不同类型、不同部位的胃炎其症状亦不同。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有时可出现明显厌食、体重减轻、舌炎、舌乳头萎缩。慢性萎缩性胃炎影响胃窦时,胃肠道症状较明显,特别是有胆计反流时,常表现为持续性上中腹部疼痛,于进食后即出现,可伴有含胆计的呕吐物和胸骨后疼痛及烧灼感,有时可有反复小量上呼吸道出血,甚至出现呕血。
三、 治疗方法
慢性胃炎尚无特效疗法,无症状者无需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者,需服用药物根除。有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者应定期胃镜复查,警惕癌变。
1、一般治疗:去除致病因素,宜选择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进食宜细嚼慢咽,忌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胃黏膜的食物饮料。
2、对症治疗:反酸或胃黏膜糜烂、出血者,可给予抑酸剂和胃黏膜保护剂;腹胀、恶心呕吐者,可给予胃动力药物;胃痉挛疼痛者,可给予解痉药物;伴恶性贫血者应给予维生素B12和叶酸。
3、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四环素、呋喃唑酮等2种抗生素与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合用,疗程1~ 2周。
4、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或重度肠腺化生尤其是大肠型肠腺化生者与早期胃癌难以鉴别,可以考虑内镜下手术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本文是李保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