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塞米松的消肿作用
地塞米松和瘤周水肿
“地塞米松”是治疗“瘤周水肿”的“权威(standard)药物”,因为它效力高,且相对的缺乏“盐皮质激素”活性,从而能降低“液体储留”。口服“地塞米松”的吸收非常好,在给药后30分钟内即可完全吸收。口服和静脉给药是等效的。如果口服吸收不能被确保,或者由于“精神改变或其他缺陷”导致“口服吸收不安全”,则可能需要“静脉注射”。
“地塞米松”的“抗水肿作用”是“剂量依赖性”的,“起始剂量”应根据“水肿的程度”和“症状的严重程度”而进行个体化定制。
因为“大多数的副作用”也是“剂量依赖性”的,所以使用“地塞米松”的“根本目标”始终是使用“控制症状”所需的“最低剂量”。
●对于症状为中度~重度(例如,剧烈头痛、恶心和呕吐、严重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通常初始的“地塞米松”治疗方案包括:“10 mg的负荷剂量”静脉推注,然后是16mg/日的初始维持剂量,分2次或4次的口服,对于不能耐受口服药物的患者,则改为静脉推注。
●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通常不使用“负荷剂量”,较小的、每日4~8毫克的总剂量分1次或2次给予,多数就足够且毒性较小。
●大多数“无症状的患者”不需要“类固醇激素”治疗,尽管有“大片水肿”的患者需要“临床判断”,尤其是当“抗肿瘤治疗”有可能使“水肿恶化”的场合里。“颅后窝肿瘤”伴发“水肿”也需要格外警惕,这可能与“快速的恶化”相关联。
给药时间
尽管习惯上每天分4次服用“地塞米松”,但因为其“生物学半衰期”足够长(36~54小时),可以每天1次或2次给药。这种方法更易于“维持治疗”,因为并没有与“降低的疗效”相关联。
我们尽可能使用“每天1次的早晨剂量”,避免傍晚和半夜使用“地塞米松”,从而减少“糖皮质激素”引起的“失眠”。为了减少并发症,还应该调整“后续剂量”,从而使用控制“瘤周水肿”所需的最小剂量。
对于需要低~中等量“地塞米松”(例如,每天4~6 mg或更少)的患者,在有“类固醇肌病”或有“肾上腺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中,有时使用“强的松”来替代“地塞米松”,因为“强的松”允许以“较小的增量”逐渐改变剂量,还因为停止使用“地塞米松”后,“类固醇肌病”导致的“近端肢体无力”会逐渐改善。
反应评估
“瘤周水肿”的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是经验性的。临床反应,而不是影像学改变,应当指导着大多数决策。
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在数小时内即开始改善,并在24~72小时内从给定剂量的“地塞米松”中获得最大的效果。
通常,“头痛”往往比“局灶性缺陷”反应更好、更快,部分的原因是“水肿”可能不是导致“局灶性缺陷”的唯一原因。最大的“神经影像改善”落后于“临床反应”几天到1~2周的时间。
当患者服用初始剂量的“地塞米松”几天后仍无法改善或仅部分改善时,有两种主要原因:
①可能需要更高剂量,
②“瘤周水肿”以外的因素也参与引起了症状。
“试错策略”通常用于帮助区分两者:
对于已经使用了最大剂量的患者,“地塞米松”的剂量通常会在试验中加倍,持续2~3天(通常最大每日总剂量为16 mg)。
如果患者的临床状况得到改善,则继续使用较高剂量。患者对“加倍剂量”的反应越少,则症状是“类固醇反应”的可能性就越小。
如果在72小时后都没有反应,则通常可以将剂量恢复到先前的剂量水平而无需逐渐减少。
在缺乏临床益处的情况下,这种“试错策略”有助于避免过多的“类固醇剂量和毒性”。
如果“每天16 mg的地塞米松”的剂量不足,可能需要进一步增加剂量,尽管通常收益会减少,毒性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应考虑使用其他方法治疗“难治性水肿”。
逐渐减量的方法
一旦患者对给定剂量的“地塞米松”出现了“临床反应”并稳定下来,如果可能,应当尝试“逐渐减量”。
对于将“高剂量的地塞米松”作为“初始剂量”(例如,每天> 8 mg)的患者而言,尝试“逐渐减量”尤其重要。这是因为,在这种大剂量作用下,“体重增加”和“近端无力”通常在几周内出现。
“逐渐减量成功”的可能性和“逐渐减量的速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潜在肿瘤的状态、同时进行的治疗以及“类固醇治疗”的持续时间。
例如,已完成“肿瘤切除”的术后患者,“类固醇逐渐减量”的速度可能相对较快;但是,有“肿瘤残留”或“肿瘤仍在进行性生长”的患者中的“类固醇逐渐减量”则必须“相当谨慎”。
“地塞米松”的作用时间较长,因此,每次减量后通常应当持续至少3~4天,以便患者建立对较低剂量的临床耐受性。
①对于“临床状况良好”且“近期治疗已使肿瘤稳定”的患者,“逐渐减量”可能需要每4天就减少“多达50%的剂量”。
②对于活动性肿瘤的患者和那些不容许初次尝试“类固醇减量”的患者,可能需要“更缓慢的逐渐减量”和“长期治疗”。应向患者及其家人提供:有关的、可能提示随着“地塞米松”逐渐减少而引起的“症状性水肿”重新累积的体征和症状的教育,例如,反复发作或加剧的头痛、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本文是魏社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