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徐瑞荣 三甲
徐瑞荣 主任医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血液病科

血小板为何“一板难求”

4502人已读

血小板为无核细胞,具有独特的表面膜蛋白、细胞器和内容物。血小板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正常状态下血小板呈两面微突的圆盘状,平均直径2-3μm,平均体积8μm2,为无核细胞(如下图)。

plt.png

正常人血小板数量大约为100-300×109/L,通常来讲数值稍低并不会过分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然而因某些疾病导致血小板数值过低时则有自发性出血的风险,例如ITP患者,通常认为其血小板控制在20×109/L以上,且无其他并发症的情况下,可初步排除自发性出血倾向,这类患者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出院在家接受治疗。然而低于此数值的患者,临床上不排除发生自发性出血,尤其是内脏及大脑出血这类高危并发症的发生,发生率约为千分之三。

临床上在面对以下四类情况时,输注血小板是重要的选择方案:(1)患者血小板生成减少,例如白血病骨髓抑制期、急性再障、MDS、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严重出血时,可输注血小板以控制出血。(2)血小板丢失或破坏过多,即大出血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患者,当血小板数值过低时可考虑输注血小板。(3)当患者出现血小板功能异常,即先天性或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这类患者有严重出血或拟行手术时,可输注血小板,不出血时可不考虑输注。(4)恶性血液病及重型再障患者如血小板少于5×109/L,可考虑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综上所见,无论是外伤还是疾病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必要时都需补充血小板以纠正病情,甚至挽救生命。然而,临床上血小板的需求量如此之大,却往往出现一“板”难求的情况,这是为何呢?原因在于血小板本身以及采集方式的特殊性。

血小板是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最后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贮存的血小板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量。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每立方毫米大约200-8000,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成素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血小板寿命约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脏中被清除。

目前我国的血小板采集多采用单采血小板的方法,单采血小板是用血液成分单采机采集来自一个献血者的血小板,含有的血小板数量至少在2.5×1011以上。每份单采血小板约相当于8-10袋常规浓缩血小板的总量。单采血小板储存在一个专门的保存袋中,储存温度20-24℃,振荡保存24小时至5天(根据所用保存液的不同)。1治疗量血小板相当于400ml献血量,约等于从12.5名献血者全血中分离提取的血小板总量。另外,献血小板除要求与无偿献血标准相同外,献血者还需保证自身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在15万以上,手臂上的静脉较明显,没有进针不顺史,能够保证1-1.5个小时的捐献时间,且注意每次献血后,需间隔三个月以上才可献血小板。

由是可见,血小板本身是从巨核细胞中剥落分离的成分,无细胞核,因此寿命较红细胞相对短暂(红细胞多为120天),且采集方法较全血具有特殊性,加之临床需求量大,以及从用血安全性等方面的种种因素的考量下,最终导致了临床上血小板供不应求的局面。

徐瑞荣
徐瑞荣 主任医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血液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