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华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心科普

心律失常的生活小常识

发表者:丁春华 人已读

一、什么叫心律失常

心律是心脏跳动的节律,正常人心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像钟摆一样“滴答”“滴答”,非常稳定地按照一定的节律跳动。如果心脏跳动的节律失去规律性,则称为心律失常。

二、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

由于人们习惯了心脏有条不紊地跳动,因此,一般不会感觉到心脏的跳动,但一旦心脏的跳动失去了原有的规律,就会感到不舒服,有的感到“心脏忽然停顿一下,像乘电梯一样有一种坠落感”,有的感到心脏突然猛烈冲击胸部,有的则觉得“心脏快跳到喉咙里了”,更多的是觉得心悸、胸痛、眩晕、心前区不适感、憋闷、气急、手足发凉和晕厥,甚至猝死。如果有以上症状,应警惕自己患了心律失常,须及时到医院心血管专科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三、心律失常的辅助检查

常规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DCG)、电生理检查、运动试验等。

四、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

1、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液循环状态:一个正常的心脏,有很好的代偿和调节能力,当心率增快到180次/分,仍能满足心排出量。当心率减慢到40次/分时,甚至30次/分时,亦能维持足够的心排出量,维持正常血液循环状态,使血压保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但如果心脏有病变,心脏功能不正常时,便失去了代偿和调节能力,引起心排出量减少,使血压下降及血液循环障碍。如果心房收缩功能失常,或心房和心室收缩程序改变,能使心排出量下降30%左右,引起患者心悸、胸闷、无力等症状。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药物、电复律、射频消融或安装起搏器等,纠正心律失常,便可维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液循环状态。

2、减轻或消除症状:多数心律失常的患者有一定的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无力等症状,甚至影响睡眠、工作、休息及日常生活。如果得到及时治疗,上述症状减轻或消失,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预防猝死:心源性猝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死亡形式,猝死的病例中,有80%-90%的患者死于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并发室颤,其余10%-20%是缓慢型心律失常和电机械分离(心电图显示电活动,但听不到心音)。因此抗心律失常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对预防猝死起到一定的作用。

五、心律失常的健康指导

完全预防心律失常发生有时非常困难,但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发生率。

1、预防诱发因素,常见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感冒发烧,盐摄入过多,血钾、血镁低等。

2、进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戒烟、酒,不宜饮浓茶、咖啡。

3、生活规律,按时睡觉、起床,保证充足睡眠,劳逸结合。

4、定期门诊随访,检测心电图,学会自测脉搏,自我监测病情,家属学会心肺复苏术,以备应急。

5、安装起搏器者,外出时随身携带诊断卡,注明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起搏器型号,以备急用。

6、合理用药 有些病人往往听信病友的建议,自行改药、改量,这样是很危险的,不同的心律失常用药也是不同的,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mmexport1578460735358.jpg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