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RI发现“脑白质脱髓鞘”怎么办?
一些人没有任何症状,体检时MRI发现“脑白质脱髓鞘”。那么,“脑白质腿髓鞘”是什么?它又有哪些危害?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大体可分为“灰质”和“白质”。“灰质”由神经细胞组成;“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神经纤维的功能与电线相似,负责联系不同的神经细胞和脑部的不同区域。神经纤维具有导电性,细胞间的联络由微弱的电流和电信号传导。
“神经纤维”不仅功能与电线相似,结构也与电线相似。在“神经纤维”的中心,是称之为“轴索”的长丝装结构,而包绕在其周围的物质,则称之为“髓鞘”。这种结构类似于电线,中间是铜丝,外面包绕着绝缘塑料。虽然结构和功能相似,但“神经纤维”与电线的导电方式并不相同:电线主要依靠中间的铜丝导电,而周围的塑料起到绝缘作用;而“神经纤维”主要依靠“髓鞘”导电,而“轴突”起到输送营养物质的作用。
如果包裹“神经纤维”的髓鞘脱落了,则称之为“白质脱髓鞘”。按照病理学分类,“白质脱髓鞘”分为“血管性脱鞘”和“炎症性脱鞘”。临床见到的绝大多数“脑白质脱髓鞘”均属于“血管性脱鞘”。可以造成“血管性脱髓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偏头痛”、“吸烟”等等。
一位年龄超过70岁的老人,即使没有任何基础疾病,MRI也往往会发现“脑白质脱髓鞘”。这是因为年龄本身就是“血管性脱鞘”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老年人轻度的“白质脱髓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性老化过程,就像头发变白一样,无需过度紧张。在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或者有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运动过少”的情况下,“脑白质脱髓鞘”的年龄会大大提前,程度会大大加重,超过了正常范围。这时,就会产生危害并需要进行干预。
常见于年轻人的“血管性脱髓鞘”多由长期“偏头痛”引起。“偏头痛”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之一,据统计,亚洲女性偏头痛的患病率可达10%。而“脑白质脱髓鞘”是最典型的偏头痛影像学表现之一,且多出现于发病10年以上或者慢性偏头痛患者。这一现象提示,血管因素参与了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中青年常见的另一种“脑白质脱髓鞘”是“炎症性脱鞘”。“炎症性脱鞘”与“血管性脱鞘”的发病机制完全不同,它是一种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细胞分泌的抗体,误将“髓鞘”识别为“入侵者”,从而将其消灭破坏。与其相关的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病”、“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视神经脊髓炎”等。从这些疾病的名称即可看出,其病程凶险,预后不良,常会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其治疗需要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
那么,如何分辨“血管性脱髓鞘”和“炎症性脱鞘”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最重要依据永远是病史和查体。这两类疾病在病史和体征上完全不同,结合各自MRI上独特的影像学特点、电生理检查和腰穿检查结果,不难鉴别。
对于老年人更加常见的“血管性脱髓鞘”,如何预防及干预呢?“血管性脱髓鞘”按照其影像学表现和严重程度,可分为4级。对于仅与年龄或正常老化相关的轻度“脱鞘”,是无需干预的。但中重度的“血管性脱鞘”往往是“脑小血管病”的表现之一,并同时合并“颅内微出血”、“腔隙性脑梗塞”、“脑萎缩”等“脑小血管病”的其他表现。而“脑小血管病”可导致两个极为严重的后果:“血管性痴呆”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如前所述,“髓鞘”负责神经传导,如果“髓鞘”严重脱失,神经传导必然减慢,反映在临床,就是记忆力和认知功能减退,严重的可发展为“血管性痴呆”,这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种常见的痴呆。而特殊部位的“脱髓鞘”和“腔隙脑梗塞”(基底节区),可以破坏控制肌张力的“锥体外系”,从而导致以运动迟缓、肌张力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帕金森综合征”。无论是“血管性痴呆”还是“帕金森综合征”,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一旦出现,难以逆转。
因此,对于合并众多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老年人,一定要积极预防“脑白质脱髓鞘”的进展。最有效的方法是积极有效的控制基础疾病,低盐低脂饮食,增加有氧运动,戒烟戒酒。当合并“腔隙性脑梗”,且无禁忌症时,应及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本文是鲁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