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峰·科普/三镜微创治疗复杂胆系结石的关注点
肝内外胆管小结石一般无明显症状,多系体检发现,结石因长期堵塞肝内外胆管引起肝脏病变,可表现为梗阻性黄疸,严重者可引起肝组织坏死,形成脓肿,甚至肝脏部位萎缩,失去其正常功能。我国肝外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较为常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部分学者认为这与胆管解剖异常、狭窄、感染等因素有关,需手术治疗。因微创学迅速发展,相对开腹手术,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管镜等微创术式已根据临床疾病需求熟练运用于实际中,本科室较为常用的经皮肝胆道镜探查取石术及三镜(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 探查取石术。经脐单孔腹腔镜(TU-LESS)是在传统腹腔镜手术基础之上发展而来。脐部是人体体表唯一的天然瘢痕,脐部切口愈合后可为脐部原有的皮肤褶皱所遮盖,术后腹壁上无瘢痕,达到腹部手术无疤痕的美容效果。目前,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和TU-LESS作为腹壁无瘢痕手术的主要形式,但NOTES技术难度较高,而TU-LESS手术难度和风险均较低,又秉承了NOTES的美容效果,被认为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可行、有效的方法。
医源性胆管损伤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胆漏或胆管狭窄、胆管炎、甚至梗阻性黄疸,其治疗很困难且效果不够理想,经常反复多次手术,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肝胆外科手术经验的医生(肝门部胆管癌及胆囊癌)仍然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1.每一例手术都当作第一例手术,如履薄冰。
2.术前综合影像学检查,明确变异情况。
1.在衡量自身技术优势,保证安全前提下开展单孔手术,否则三孔,四孔更安全。
2.有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技术及解剖知识,再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更安全。
保胆取石术在肝胆界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尚未达成共识。从技术难度上讲,国内二级甲等医院以上开展均没有问题,关键是医生对于该手术的认可程度。关于胆结石保胆取石的利弊,是一个长久的话题,也是一个争议了几十年,并且还会一直争议下去的话题。
“三镜”联合治疗继发性胆管结石是在腹腔镜、电子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诊治手段几项成熟技术支持下的综合治疗手段,是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的微创治疗。
胆囊结石及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方式各有优点,应该针对不同病例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三镜”均掌握人员在选择时的客观考虑,避免技术选择偏移及科室操作恶性竞争。
2、胆道功能的正常维持应该是解决结石问题前提下,优先考虑的因素。
目前,腹腔镜下精准肝脏切除术在有经验的医疗中心也是安全可行的。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腹腔镜专用器械的发展,腹腔镜下肝叶切除操作更加简单、安全,腹腔镜下半肝切除及肝段切除已经达到开腹手术的效果。在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结石清除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结石残留率、术后结石复发率等方面,腹腔镜左半肝或左外叶切除术与开腹手术并无显著差别,但在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方面,腹腔镜组明显优于开腹组。
机器人技术已应用于肝切除术,但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经验有限。腹腔镜则已普遍用于肝切除术。二者究竟谁更具优势尚无定论,临床研究和meta 分析显示腹腔镜手术耗时相对较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则二者相当,推测腹腔镜肝切除技术更为实用。
ERCP取石主要应用于肝外胆管结石及胆管引流,对于肝内胆管结石应用较少。目前 ERCP 主要应用于胆肠吻合术后胆管结石复发的治疗。2016 年欧洲胃肠内镜学会指南认为小肠镜下ERCP应作为首选,国内目前尚无具体操作指南。Suzuki 等对日本近 40 年的肝内胆管结石病例进行研究发现,肝部分切除术的残石率和结石复发率为7.0%和0,ERCP为51.5%和25.0%,PTCS取石术为17.1%和11.4%。因此对于高龄、有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手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患者,或者肝内弥漫性结石伴狭窄、手术预期效果差的患者,PTCS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肝切除可以解决萎缩狭窄肝脏结石及肿瘤恶性变的问题,但同时存在的三级以上胆管狭窄及结石如何处理?
如何预防术后结石的再次复发。
随着研究的深入,有理由相信,关于结石形成机制的研究将取得较大的突破。对揭开胆石成因的谜团,研究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是王云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