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我肺部有结节,是不是肺癌啊?”——正确认识“肺结节”,让你不再纠结
医生,我做了胸部CT,
发现肺部有结节,怎么办?”
“我没有咳嗽、咳痰,怎么会有肺结节呢?”
“医生,肺部结节是不是肺癌啊?
需要吃药吗?需要做手术吗?”
近年来,随着胸部CT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患者发现自己有“肺结节”。这些病人多数没有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只是体检发现有肺部结节影。
由于现在肺癌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所以很多患者对“肺结节”也感到无比焦虑。那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肺结节”究竟是什么,到底要不要紧。
根据《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的定义,肺结节是指在肺实质内而不属于正常肺组织的结节状阴影,直径小于30mm。肺结节可以表现为单独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其中直径小于5mm的称之为微结节,直径小于10mm的称之为小结节。如果结节直径大于30mm,则称为肿块。
根据结节的密度,可分为实性肺结节和亚实性肺结节。亚实性肺结节又包括纯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
目前认为,直径小于8mm的结节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肺癌的可能相对较小。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也会有小于8mm的肺结节在手术后病理活检诊断为恶性肿瘤。所以肺部小于8mm的结节,也应咨询专科医生,根据结节的相关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对于直径大于8mm的肺结节,可以采用增强CT、PET-CT等功能显像,用来区分判断良、恶性结节。医生需要根据肺结节的外观、内部特征、功能显像甚至是随访观察来综合判断肺结节的性质。
一般来说,恶性肺结节在CT上表现为圆形、类圆形,边缘不清楚,有磨玻璃样成分,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或者在随访观察过程中,有结节直径增大,结节内实性成分增多等特征。
肺结节有良恶性之分。良性肺结节包括炎性假瘤、错构瘤、结核球、真菌等;恶性的则可能是原发性肺癌或肺转移瘤等。恶性的概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高。因此,对于体检发现的肺结节决不能忽视,定期复查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这个问题,《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上提供了了临床上专业的肺结节处理指南,诊疗流程较为复杂:
这是指南推荐的对于新发孤立的大于8mm的肺结节的专业诊疗流程。对于患者来说,并不需要太过纠结复杂的诊疗流程,还是把这些繁琐的事情交给专业医生吧!
目前,在恶性肺结节的手术治疗上,中山七院胸外科常规采用“单孔”微创胸腔镜手术。相比以往的常规开胸、多孔手术而言,切口更加微创美观,术后疼痛更轻、恢复更快。
针对部分早期肺癌,可采用亚肺叶切除(肺段切除或肺楔形切除术),切除的肺容积更少,有效的保留了肺功能,术后气短、胸闷症状减少,切实符合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理念。
针对这一点,指南里也给出了具体的诊疗意见:
对于患者来说,只要记住要定期复查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肺癌高危人群最好3个月复查,非肺癌高危人群可以6个月复查。要更保守一点的话,只要记住起始3个月复查就可以了。
根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肺癌筛查指南、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发布的临床指南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发布的《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专家共识》,建议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定义为年龄≥40岁且具有以下一点:
(1)每年吸烟超过20包(或每年吸烟超过400支),戒烟时间<15年;
(2)有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3)合并慢阻肺、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既往有肺结核病史者;
(4)既往罹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
符合以上条件者建议常规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
研究证明,目前在全世界开展的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降低了20%的肺癌死亡率。
大家要牢记,肺癌的治疗效果与病变的发现早晚密切相关。晚期肺癌5年生存率小于20%,而原位癌及早期肺癌5年生存率已接近100%。可见,如果能够对肺部疾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那么结局可能会截然不同。
通过上面的介绍,
相信肺结节患者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肺结节和肺癌相差甚远,
患者大可不必谈结节色变。
大部分的结节都是良性的,
直径小于8mm的肺结节只需要定期随访即可,
不必杞人忧天。
本文是李昀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