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口呼吸
关于口呼吸的问题是我接到的咨询中最常被家长问及的一类问题,很多家长一上来就描述自己家孩子“因为口呼吸造成了腺样体面容”,很担心耽误了孩子的治疗影响以后的颜值。其实大家想一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家长知道了“腺样体面容”这么专业的一个名词?差不多就是伴随着一种商品化的肌功能训练器在基层口腔医师中开始广泛使用才使得这个词越来越高频的出现在网络中。但实际上,按比例来说,在我接诊的每1000例患者中,能归入“腺样体面容”的不超过5例。
新年伊始,我们科的曾祥龙教授和高雪梅教授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0,55(1):3-8发表了专家笔谈《儿童口呼吸的诊断与处理》,澄清了目前关于口呼吸的定义和诊治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版权的问题,不能直接在此转载,另一方面考虑到那篇文章更多是面对口腔专科医生,普通家长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其中一些重要的观点和结论摘抄归纳如下,以供有相关问题的家长参考:
1. 什么是口呼吸?
人在安静时(如睡眠)气流应绝大部分通过鼻腔,这种呼吸状态是正常呼吸。若气流通过口腔且超过一定比例则为口呼吸,这是一种异常呼吸状态,这个比例一般在25%~30%之间。若气流全部通过口腔,则为严重口呼吸。口呼吸的定量诊断则需在实验室用口鼻气流同步测定仪检测。
2. 开唇露齿是否就是口呼吸?
口呼吸时上、下唇处于分开状态,因此可令人产生误解:儿童睡眠时双唇不闭合,平时开唇露齿,即“存在口呼吸”。开唇露齿不等于口呼吸,双唇分开、舌体位置降低同时存在时才有口呼吸的可能;双唇分开、舌位置正常时口腔没有气流通道,不产生口呼吸。实际上,半数以上开唇露齿儿童是用鼻进行呼吸的。
开唇露齿有4种原因,处理方法也不同:①上前牙过突,需正畸治疗减小牙弓突度,多数情况需正畸拔牙矫治;②上颌前部牙槽骨高度过大,需以种植体支抗压低前部高度,严重时需正颌手术;③上唇短及功能异常,需进行上唇功能训练;④口呼吸,由气道阻塞引起或由不良习惯造成,不同病因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
由此可见,口呼吸时会开唇露齿,但开唇露齿时未必会口呼吸。
3. 腺样体和(或)扁桃体是否一定会肥大?
正常情况下腺样体在出生后开始长大,7~10岁达到体积高峰,此后逐渐减小。与腺样体生理性肥大年龄一致,儿童睡眠呼吸暂停和低通气OSAHS发病的首个年龄高峰为3~6岁,第二个发病高峰在青春期前后。部分成年患者也可见腺样体和(或)扁桃体肥大症状。腺样体肥大到一定程度,狭窄的鼻咽使正常通气困难,患儿被迫头部微微抬高、前伸,用口呼吸。腺样体肥大是儿童OSAHS的主要病因。腺样体肥大到一定程度,鼻咽实际宽度≤3 mm时多发生口呼吸。
腺样体肥大与扁桃体肥大常合并存在,患者的呼吸状态及颅颌面形态决定于两者的综合作用。OSAHS儿童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越高,颅颌面形态异常越显著。AHI是通过多导睡眠监测PSG结果计算获得,是OSAHS诊断的金标准。
4. 什么情况时需要切除腺样体和扁桃体?
对腺体重度肥大、堵塞鼻后孔超过50%的患者应尽早手术,同时摘除腺样体和扁桃体,以尽早减小其对全身和颅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前提是以鼻咽镜、影像学检查确定腺样体肥大的程度,PSG确诊OSAHS及其严重程度。换言之,是以耳鼻喉科的专科检查结果和诊断为主要依据来决定是否需要手术切除腺样体和扁桃体。
5. 孩子颅面发育存在异常,是否一定是口呼吸造成的?
颅颌面生长受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遗传对面型起决定作用。忽视个体的遗传背景,忽视口呼吸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过分强调口呼吸形成某种特定面型则可能被误导。
在接诊咨询时,我发现很多家长一上来就特别自责,总觉得耽误了孩子的正畸治疗,长期口呼吸导致出现不美观的颅面外形。其实对于存在鼻气道阻塞的孩子,不先解决鼻呼吸通畅性的问题,孩子是不可能主动闭嘴呼吸的。其次,不少孩子是属于牙突造成的的闭唇困难,这种情况需要等换牙完成之后进行拔牙矫治才能解决。所以口呼吸的问题需要重视但不要迷信戴用某种肌功能训练器就能破除,或者用胶条把上下唇贴上,更不可能有什么作用。
怀疑孩子存在口呼吸问题,首先还是应该去耳鼻喉科就诊,进行专科检查,腺样体和扁桃体是否需要手术主要还是由耳鼻喉医生决定。牙颌方面若有畸形问题,可以正畸咨询,由正畸专科医生来判断是否需要早期矫治,因为有些情况适合通过早期矫治来改善颌骨发育(但也是采用正规的个体化定制矫治器而非一些夸大宣传的产品),有些则需耐心等待换牙完成再一起进行综合性正畸。
本文是陈斯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