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范颖晖 三甲
范颖晖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 疼痛科

上海仁济医院疼痛科成功开展鞘内吗啡泵植入术治疗癌性疼痛

8172人已读
1578908905.png

近日,我院疼痛科范颖晖团队连续成功实施2例鞘内药物持续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 ITDD)全植入术,治疗重度顽固性癌痛,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与日俱增的疼痛,往往是肿瘤患者及其家属面临的最大恐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阶梯镇痛方案”,能解决一半的癌痛问题,但仍有大量的患者未能获得足够的镇痛,或无法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这就需要寻求进一步的解决方案。疼痛科所擅长的神经毁损与神经调控技术,能够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重新建立抗争疾病的勇气。

该手术是在X光透视影像引导下,经腰背部穿刺至蛛网膜下腔,置入导管,使其尖端达目标脊髓节段,在背部做小切口,在腹部制作囊袋;锚定导管,经皮下隧道将导管送至腹壁囊袋,连接至药泵,将泵体置入囊袋,缝合固定于腹壁。在体外用程序控制的方式,精密调整药液的流速,将药物直接运送到脊髓的镇痛靶点。

两位患者都是肿瘤术后,伴全身多处转移,疼痛持续而剧烈,口服镇痛药物换算成吗啡片剂,日剂量分别达200mg和540mg,但仍感疼痛难忍,家人也倍感痛苦煎熬,来我院疼痛科寻求最后一丝希望。

经过充分的术前讨论和准备,手术顺利进行,停用口服阿片类药物,在鞘内每天只需要0.5至1mg吗啡,患者在术后当天即开始感到疼痛的缓解,经过逐步剂量滴定,很快达到镇痛充分满意。

神经调控(neuromodulation)是国际先进的疼痛治疗技术,鞘内持续镇痛、脊髓电刺激是神经调控的两大主流,我院疼痛科自2019年至今已顺利开展这两类手术。脊髓电刺激术的穿刺电极,覆盖上至颈髓,下至脊髓圆锥,达到脊髓全覆盖,原本彻夜难眠的神经痛患者表示对疗效感到非常满意,口服药物明显减少,睡眠得到很大改善。在这1年里,疼痛科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建立了完善的围术期管理工作常规、及术后长期随访制度,重安全,保质量,让优质高效的疼痛诊疗服务造福众多患者。


范颖晖
范颖晖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 疼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