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医生角度为你逐句解读手术前谈话,让你看懂医生葫芦里卖的啥药!
“明天就要手术前谈话了,好紧张,医生一会一个死亡风险的吓人怎么办,各种医学术语听不懂怎么办,到时候签了字是不是什么责任都是自己的了,我是不是该准备好录音笔摄像机偷偷录下来……”很多患者面对术前谈话如临大敌,总觉得那份诸多条款的知情同意书就是医生用来推卸责任的。可事实并非如此,下面就来一一解读术前谈话中医生所言的内涵。
翌日午后,严肃的谈话间,面色凝重的医生面前放着厚厚的病例,术前谈话正式开始。
医生:患者几个小孩?家里其他人呢?怎么就来了你一个?
解读:术前谈话是个严肃的事情,你就是学校开家长会也不能随意来个三姑六婆,起码得是个管事的直系亲属。而且医生最怕的就是一会来个问病情的家属,无力招架。当然最核心的问题是在患者的治疗方案上,几个同等具有决定权的直系亲属存在,需要大家意见一致,否则要遇到扯皮的只会一地鸡毛。
医生:手术方式暂定这样,但具体手术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解读:手术不是修车,医生面对的是复杂而充满变数的人,疾病的发生形式和发展状态也是大相径庭,手术中不确定因素很多,有一定概率会迫使医生更改既定的手术方式。但只要手术医生术前确定了治疗方案,如选择微创手术,那么患者有极大的概率就会依此完成,不必过于担心。
医生:麻醉风险由麻醉医生跟你们谈。
解读:麻醉也是有风险的,一般是有专业的麻醉医生在术前访视时和家属进行相关谈话,也别轻视谈话内容,单是麻醉药过敏就够惊心动魄了,还可能面临气管插管损伤、拔管困难等诸多风险,这些归麻醉医生管。
医生:手术可能会损伤重要血管,出血量大就需要输血,输血有风险。
解读:常规手术需要输血治疗的概率不大,但复杂手术如恶性肿瘤、心脏手术等则常常需要输血治疗。由于目前的检测条件难以发现献血者所有的问题,输血后仍有一定概率会感染艾滋等血液传播疾病,只是这种概率极低。
医生:手术可能会损伤A脏器,B神经,C血管,可能会出现相关并发症。
解读:手术无论复杂与否,归根结底无非切凝缝扎的人力操作,都可能伴随着临近的脏器、神经和血管的损伤,在术前谈话中提及的情况都是有一定发生概率或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患者及家属有必要细细了解。必要时追问一些并发症的细节,包括对后期自身的影响及并发症处理,需要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比如心脏瓣膜手术有可能导致传导阻滞后期可能需要装起搏器,胃癌手术可能会导致胃瘫,需一段时间才能恢复等。
医生:不要问我手术成功率,即使是99%,你也可能是那1%。
解读:医生之所以不愿意回答手术成功率的问题,主要在于家属对于成功率内涵的误解。当医生描述手术成功率在80%时,家属内心的想法会是:手术成功率很高,自己亲人肯定会百分之百没问题。一旦不幸和意外发生,常常难以接受。建议换一种方式,可以问问医生对于患者救治成功的有无信心,给患者一些心灵上的安慰。
医生:术后可能出现切口感染,不过问题不大,换换药就行。
解读:很多患者最在意手术刀口多长,缝了多少针,其实这切口下面复杂的操作才是关键,只不过这些是患者和家属是看不到的。切口感染的状况时有发生,这和患者自身状态,如患有糖尿病等,以及手术医生的缝合技巧有关。即使出现了切口感染也不必惊慌,每日换药即可。有些年轻医生面对切口感染态度怠惰,不勤换药和积极处理,也可能贻误病情,小感染变成大麻烦,患者及家属可适当提醒。
医生:手术后要主动咳嗽、下床,否则出现并发症很危险。
解读:患者及家属术前谈话往往注重手术本身,殊不知手术操作全看医生,术后康复才是他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比如术后患者因为惧怕切口疼痛不主动咳嗽导致肺部感染,不下床活动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甚至血栓脱落危及生命,这些都可能导致治疗失败。看病并不是简单的将患者交于医生,而是医患双方需要共同配合打怪的过程,这些术前提及的注意事项需要牢记,对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大有裨益。
医生:手术费用大概X万,一些耗材及药物需要自费。
解读: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大概估算患者需要的手术及住院费用,准确度还是很高的,患者可依此准备足够的治疗费用。同时手术中使用的一些药物和医疗器械可能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使用与否和手术的特殊需求以及医生个人的技术习惯相关,这就需要患者自己全额自费支付。如果患者本身经济条件较差,也可在此时向医生提出尽可能只用医保目录内的药品及耗材。
医生:其它不可预知的风险,均可造成并发症甚至死亡。
解读:看似霸王条款,就是出现啥事都跟医生没关系?实则不然,人是复杂的个体,一场手术,任何不确定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很多都无法预测或在术前谈话中一一涉及,这样的条款纯属医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当然如果出现明显的医疗问题,如将纱布遗忘在患者体内,手术部位左右颠倒,这肯定是医生的责任。但一些较为复杂的情况,就需要更专业的人员来评估了。
医生:手术风险就这么大,刀要不要开你们自己做决定,不要问我的建议。
解读:很多患者及家属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犹豫不定,也会求助于医生,比如“医生,你就别站在医生的角度,假设你是我的亲戚、好朋友,你怎么选”。医生的回答肯定是,我没办法替你做决定。 看似无情,但这样的决定,有时候是皆大欢喜,有时候是人财两空,其分量之重让医生也真的爱莫能助。
术前谈话,应该是一次医患之间的诚挚的毫无隐瞒的交流过程,除了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病情及治疗相关事宜,更要在医患之间产生信任的纽带。我常常对患者及家属讲:手术是有风险的,这个风险我们医生承担50%,你们患者自身也要承担50%,唯有相互信任,携手合作,才能战胜我们共同的敌人。
本文是刘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