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郭慧荣 三甲
郭慧荣 主任医师
郑大一附院 精神医学科

武汉新型肺炎笼罩下的心理恐慌(三)

5694人已读

第三部分

一、肺炎恐慌下的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1)心理应激和情绪反应

在任何的传染病灾难时刻,冲在抗战最前线的都是医护工作者,他们不仅可能存在第二部分谈到的普通人群具有的各种心理应激反应,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和危险性,他们时刻处于特殊性的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之下,比如:不断接受繁杂的消毒、防护程序;目睹救治病人的场景;高难度的救助工作临时调动工作地点、临时换班经历救治失败的绝望感;可能还要面对家属的不满情绪甚至言语及行为的攻击;害怕被感染;想念孩子和家人等等情况,还会出现医护人员特有的一系列情绪应激反应(emotional stressresponses)使人变得容易发脾气、易激动、烦躁不安、紧张、忧虑,注意力也难以集中。同时,也可能会出现一些身体症状,比如晕眩、呼吸不畅、心跳过速、身体颤抖、厌食、入睡困难或突然惊醒等等。这些应激反应一般会在1-2周左右出现。

(2)过劳和精神崩溃

疫病期间,医护人员长时间参与高强度、高应激的医护工作,休息严重不足,很可能发生过劳(burnout),情绪、精神和身体都极度疲惫。由于这种疲惫短期内无从缓解,Ta们可能会对当前的救助任务感到愤怒、无力,进而对医护事业产生倦怠和无意义感(怀疑自己的职业和人生选择)。而这些负面情绪,很可能反过来加剧医护人员在当下的心理应激,甚至导致精神崩溃(breakdown)——可能表现为大哭、摔砸东西、针对自己或他人的暴力行为等。

(3)替代性创伤,又称为“次级创伤”,是指专业工作者参与协助或救援社会重大灾害事件时,出现的恐惧、愤怒、吃不下、睡不着、做噩梦、情绪低落或是无助无望感等心理、生理症状。

二、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梯队

救援的医疗梯队分为:第一梯队当然是武汉当地的医护人员,第二梯队是各地医疗支援对,既往研究显示:到了4周几乎都会有心理崩溃的可能。心理咨询师,或者是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咨询师,属于第三梯队,是给第一梯队、第二梯队轮下来的人提供心理支持等。等于是上战场回来之后心理调整,然后让他们回家好好休息过正常人生活,或者就是通过心理调整,支持他做好两周的隔离工作。

第一、第二梯队医护人员一般在2-4周可能会出现心理崩溃,所以建议不要在两周之内开始,可选择在2-4周之间进行。平日里心理保护措施不好的,心理灵活性不好,不知道自己怎么疗伤,过去支持资源不是很多的人会先崩盘,一般也是2-4周,不会两周之内的,除非有极个别的情况。

第三梯队,前两周不要添乱,前两周可以做些社会动员的事情,比如捐款,组织购买口罩寄给武汉医院同道,呼吁给前线的医护人员最大的保障(比如晋职称优先原则)等,心理援助一定要是在第2-4周开始,而且一定是受过关于创伤处理专业训练5年以上,具有认知行为疗法、动机面询技术、短程焦点心理咨询技术培训等至少三种以上的个体治疗,具有一种以上团体治疗经验者,比如正念减压团体、基于安全感的支持性心理治疗团体等,遵守心理援助伦理的人员才具有心理创伤援助资格,否则,可能会出现替代创伤/二次创伤。

三、对于疫情笼罩下的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13个心理建议:

“我们毕竟是人,不是神”,所以不需要把自己放在一个过度耗竭、长期缺乏休息和平衡的工作状态中,因为一旦失衡,就没有办法稳定而持久地工作一是,保证充分的休息。保证足够的人力和效率流畅的组织运作才会有足够的休息,这是很重要的一只有有了安心的休息才能维持稳定的情绪,可以让心理的这些过度负荷得以自我修复,不适反应得以缓和。二是,及时说出工作中不能承受的困难。很多援助者在现场只想着无穷尽的奉献,这些行为都是非常高尚的,但是,建议在完成工作的时候量力而行、量心而行。如果心理、身体面临“过度负荷”的状态,也应该及时作出调整,以便稳定救援。三是,医护人员心理出现不适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若自我调适后心理很难恢复和缓,那么建议及时做相关的心理咨询,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及时回到平衡的状态。

2)适合所有人的自我调节的心理减压方法也同样适合一线医护人员:

放松训练

1)深呼吸减压法:

①很自然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②双眼微闭,排除杂念;

③通过鼻孔慢慢将气体吸入(默数1、2、3、4),使腹部鼓胀起来;

④气吸足之后,再缓缓地用嘴和鼻子同时将气体呼出(默数1、2、3、4);

⑤进行2到3次的深呼吸,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腹部的起伏上,反复进行3-5次。

2)肌肉渐进放松

①舒服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②意念集中,双眼微闭;

③先紧握双拳,眉头紧锁,脚指弯曲,全身肌肉绷紧,持续5-10秒,然后全身放松,体验紧张放松的主观感觉;

④练习时,需要分步骤进行,由前臂开始,依次放松面部、颈、肩、背、胸、腹、四肢;

⑤每次10~20分钟,对缓解压力有良好效果。

正念训练

正念是一种集中思维和注意力的方法,帮助你更好的觉察当下的经历体验,接受或不加判断地体验自身的想法和感觉。

认知矫正

①积极看待问题学会接纳不良情绪,允许哭泣,不要苛责自己,困难是暂时的,相信团结起来,一定能战胜困难。

②学会两分法看问题坏事变好事,失败是成功的前提,以现实和行动为原则,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③学会关注积极和正面的信息

外界的交流与帮助

在应激状态和工作压力下,除了自我调整外,也要及时向周围的朋友、同事、家人、社会等寻求帮助。

社会方面:关注政府信息,及时了解事态的进展,坚信国家的力量。

同事间:相互支持帮助,每天一起分享我的情绪和她(他)的感受。

家人和朋友:与家人朋友多沟通,分享体验,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3)几个随时随地使用的心理调节方法

“蝴蝶拥抱”
也被称为“爱自己的拥抱”(hug of self-love),由创伤工作者Lucy Artigas开创,用于在创伤中自我安抚。

蝴蝶拥抱的做法:

第一步:双手交叉放在胸前,中指尖放在对侧的锁骨下方,指向锁骨的方向,你可以闭上眼睛,或者半合上双眼

第二步:将你的手想象成蝴蝶的翅膀,像蝴蝶扇动翅膀一样,缓慢地、有节奏地交替摆动你的手,比如先左手,后右手

第三步:缓慢地呼吸,留意你的思绪和身体感受,在这一刻,你在想什么?你脑海中有什么样的景象?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闻到了什么样的气味?

第四步:观察你的想法,感受,不去评判它们,把这些想法、感受看作是天上飘过的云彩,一朵云彩来了又去,我们只需静静地目送它们,不去评价它的好坏

重复进行6-8次“蝴蝶扇翅”。当你觉得身心平静下来后,放下双手,微笑,继续你的生活和工作

着陆技术(GroundingTechnique)
着陆技术常用来应对激烈的负面情绪。通过检查自己的触感、环境,转移注意力,我们可以从情绪旋涡中回归此时此地。

着陆技术的具体做法

1)身体着陆

用温水或冷水洗手

握住一个物体,感受它的温度和触感

感受双脚与地面的接触,用力张开握紧拳头,感受手指末端的感觉

2)精神着陆

环顾一下你的四周,快速、无声地报出它们是什么?

想象你的痛苦是一个视频,而你可以按下关闭键

3)自我抚慰的着陆

想想能让你安心的人、事、地点

想一件你期待去做的事

以上是针对援助新冠肺炎的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压力的干预原则和一些自助方法。在我们的成长中每个人都已具备了一套对自己有用的调适方法。记住:情绪没有对错,行为才有,出现各种情绪都是正常的,先接受自己的情绪,安顿当下。

郭慧荣
郭慧荣 主任医师
郑大一附院 精神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