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7个月以下单眼先天性白内障的5年研究结果
等待疫情结束的时候,突然有点时间,就查了文献。很有意义,分享给信任我的患儿家长和我的眼科同道
美国单眼7个月以下单眼先天性白内障一期植入人工晶体和术后无晶体眼佩戴角膜接触镜的研究结果:
早期手术术后视力好
4.5岁视力结果,手术年龄越小4.5岁的视力越好,有私人医疗保险的视力好
在出生后6周内进行的白内障手术可降低斜视手术的频率
有立体视功能的患者的手术年龄中位数低于无立体视功能的患者
手术年龄越小,角膜直径越小,患青光眼和疑似青光眼的风险都越大。术后4.8年,青光眼和青光眼+可疑青光眼的发生率分别为17%和31%。术后4.8岁时手术年龄越小青光眼发病风险越高(分别为26%与9%),角膜直径越小青光眼发病风险越高。在1-6个月大的婴儿单侧白内障摘除术后,青光眼相关的不良事件是常见的,并且在1-5岁之间增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不能降低风险,但在较年轻的年龄手术会增加风险
在小于7个月的婴儿中,考虑到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相关的并发症、不良事件和额外的眼内手术的发生率增加,如果认为家庭可以成功地佩戴隐形眼镜,就会倾向保留婴儿无晶状体状态
人工晶状体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晶状体再增殖进入视轴,与手术经验或术后抗炎方案无关。
在婴儿期进行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理论优势包括在视觉发育的早期进行持续的(尽管是部分的)光学校正,将人工晶体放入囊袋的能力,以及避免与隐形眼镜使用相关的费用和困难。保留婴儿无晶状体的眼和使用隐形眼镜恢复视力的优势包括隐形眼镜能够根据变化的屈光度数而改变度数,不让婴儿并发症发生率的增加,后续需要额外的眼内手术与人工晶体植入术。
随访一年的术中并发症,不良事件,额外的内眼手术人工晶状体组都比隐形眼镜组多,有统计学意义。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视轴混浊,最常见的再手术是清除视轴混浊。
我们通常等到无晶状体眼的屈光度稳定一年或更长时间后再植入二期人工晶状体。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发生在孩子4到5岁的时候。然而,在那些对隐形眼镜耐受性非常好的儿童中,我们推迟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直到儿童是青少年或年轻人,因为近视移位的机会明显减少。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大于6个月和小于2岁的儿童是相对安全的。
早期白内障摘出后,成功的光学矫正可以进一步减少形态剥夺,减少这些固视不稳定的发生率。在本研究中,两种治疗策略(CL或IOL)在白内障摘除后的光学矫正中,没有发现固视不稳定性的差异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不能预防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斜视的早期发展。然而,早期摘除白内障的婴儿发生斜视的可能性较低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不能减少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斜视的发生。5岁时改善眼位与改善视敏度和立体视功能密切相关
视力20/40或更好的儿童在清醒时间的80%在戴眼镜,高于视力低于20/40的比例(66%)。
患有单侧先天性白内障的儿童可能在4岁6个月时出现运动功能延迟,这可能会对他们的社会和学术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在接受单侧白内障治疗的学龄前儿童中,较差的视力可能会带来注意力问题和攻击性行为的风险
婴儿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在出生后的前1.5年内,近视漂移的速度最快。患者之间的近视漂移差异很大。5岁时,大部分双眼屈光参差明显。青光眼患者屈光参差较大。眼生长的变化和近视的飘移继续使人工晶体植入术在婴儿期的屈光结果具有挑战性。
父母的压力和坚持遮盖之间的联系可能不会持续,但手术后的第一年是护理人员努力建立遮盖习惯的关键时期,在白内障手术后的头几个月改善视力有助于减少日后对遮盖的抗拒,因为此时儿童可能在身体和语言上更能抵制护理人员遮盖的努力。
12-48个月龄的坚持遮盖与视力显著相关,在生命的头4年中,每天至少4小时佩戴眼罩的儿童视力最好,而每天少于2小时佩戴眼罩的儿童视力最差。然而,即使是在佩戴了相同时间眼罩的儿童中,也存在着广泛的视力结果
在手术后的前6个月坚持遮盖与单侧白内障在治疗后12月龄时获得更好的条栅视力相关,植入人工晶状体与坚持遮盖无关,矫正的类型(人工晶状体对隐形眼镜)与遮盖的时长无关,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母亲的压力似乎起了作用
6个月或6个月以下的儿童植入人工晶状体时应谨慎,因为与使用隐形眼镜相比,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更高,短期视觉效果没有改善。人工晶状体组与隐形眼镜组1岁时的光栅视力无统计学差异,但人工晶状体组更常进行额外的人工晶状体手术。
本文是梁天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