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所有的“矮小” 都是“晚长”
最近一个月,我中心又诊断了几例身材矮小、骨骺已闭合的孩子,家长和孩子不得不面对身高定格于“矮小”的最终结果。
做为研究生长发育方面的专科,每次面对这些孩子,只能是一声叹息。这些孩子,原本可以通过早期的诊断、治疗,达到一个理想的身高,但是家长总觉得孩子是晚长,想再等等,结果发现孩子近1年个头没有明显增高,才慌了神。检查过后发现孩子的骨骺已闭合或已接近闭合,被告知孩子身高可能不会再长后,仍然抱有希望,冀希于其他专家或许还有最后的办法,咨询多家医院后,均得到统一结果,才彻底接受现实,后悔莫及。
不可否认,确实有少数孩子,在正常的儿童青春期,没有明显的长高趋势,但是在别的孩子都停止长高或者长高减慢之后,忽然出现身高猛增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体质性生长发育迟缓”,民间俗称“晚长”。
有了这样的例子,很多家长就容易把儿童“矮小”当成是“晚长”,其实这两个名词所代表的意义并不相同。
如何区分“矮小”还是“晚长”
所谓的“矮小”,指的是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正常健康儿童平均身高的2个标准差;而“晚长”指的是女孩于14周岁以后、男孩于15周岁以后尚无第二性征出现(如男性睾丸增大、女性乳房增大等) ,或女孩18周岁仍无月经初潮。
虽说有孩子确实会“晚长”,但那只是少数,更多的孩子还是遵循正常的发育规律。在生长发育阶段,如果明显的比同龄的小孩矮小很多,家长就要警惕了,不能抱以侥幸的心理。一定要定期对孩子的身高进行监测,然后与同龄孩子比较,和前一年的身高比较,以了解孩子的生长速度,正常儿童每年能长高5-7厘米。
那晚长的几率有多大呢?
打个比方:晚长的孩子就像高考前三个月杀出的黑马!平时成绩平平,甚至不及中等水平,最后三个月成绩突飞猛进,轻松逆袭!从身高角度讲,这样的“黑马”凤毛麟角,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年代,不少家长的印象就是“谁上了高中还猛长呢”。可是,如今营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晚长的比例已极低,往往是100个等待晚长的孩子97个丧失了长高的机会!
不过,还有的家长认为,“我就是晚长,孩子肯定随我!”可他们既不能肯定孩子是晚长,又盲目寄希望于晚长,直到骨骺线闭合才知道已经没有长高的希望了。
如何鉴别是否晚长?——骨龄
骨龄可真实地评价儿童的生物年龄,客观地评价儿童身高生长水平,是准确评价孩子发育状况的“金钥匙”。
首先明确一点,“晚长”的比例非常低,而且骨龄通常正常或落后于年龄。建议3岁以上的孩子每年测一次骨龄,一旦孩子出现生长迟缓、身高较矮、并且骨龄落后时,首先要排查是否存在生长发育疾病,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即Turner综合征)等,然后再从营养、睡眠、运动、情绪等角度综合考量。
如果是生长激素缺乏所导致的矮小,即使后来给予治疗,也很难弥补之前延误治疗所造成的差距,而且治疗越晚,差距越大。
另外,即便是晚长的孩子,其生长曲线也应与正常的孩子基本平行,如果孩子的生长速率减慢,又没有及时干预,那么待到骨骺闭合时往往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追悔莫及。
因此,对于矮小的孩子,家长不能抱侥幸心理,倘若生长速度不正常,生长速率减慢[婴幼儿期(3岁以下)生长速度小于7厘米/年、儿童期(3岁-青春期)生长速度小于5厘米/年、青春期生长速度小于6厘米/年],最好及时去医院找医生咨询,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后悔莫及。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