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培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术后必读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注意事项

发表者:张雪培 人已读

1、前列腺癌根治术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首先前列腺癌根治手术要有相应的适应症,患者心肺功能正常,凝血机制正常。骨扫描没有转移或者转移到不超过三个。病灶在前列腺局部比较局限。手术前一天晚上8点需要禁食,晚上12点以后禁止喝水。大部分患者还需要清洁肠道。部分需要进行清洁灌肠。手术前需要留置胃管。


2 、前列腺癌根治手术手术时间大概有多长呢?
前列腺癌根治手术,有开放手术腹腔镜,微创手术,还有机器人微创手术三种手术方式。以我们做的最多的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手术这种方式而言,一般情况下。切除前列腺。需要40~50分钟,再加上双侧髂血管和闭孔的淋巴清扫,大概需要半个小时。所以手术时间大概在一个小时左右。术前还有麻醉的常规准,备手术后还有麻醉的苏醒,所以患者从进入手术室到出手术室的时间可能在三个小时左右。还请家属在等候区耐心等候。


3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多长时间可以下床活动?
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是微创手术,对患者的创伤不大。一般情况下,第2天早上。患者就可以下床自行活动了。对于特别虚弱的或年纪较大的患者。必须在家属或者医护人员的照料下活动。


4、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后多长时间可以进食喝水?
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因为是在盆腔进行的手术,没有骚扰到小肠等消化器官,所以。在麻醉清醒后,手术后4~6个小时完全清醒以后,可以拔出胃管少量喝水。如果患者感觉饥饿的话,可以进食少量的流质饮食。一般情况下,术后三天肠道排便排气以后,肠道功能恢复以后可以正常进食。如果出现漏尿腹胀,肠梗阻的情况,进食的时间要推迟。


5、前列腺根治术后身上都带有什么管道,需要什么时间拔除?
前列腺根治术后。身上的管道有几种,从鼻孔出来的是胃管,从下腹引出的是耻骨后引流管。从尿道出来的是导尿管。胃管的目的是排空胃液,患者清醒后术后第1天可以拔出。耻肯上下腹部的引流管的目的是排出体内残留的积血和渗出的尿液,一般在术后三天,引流液低于50毫升可以拔出。尿道的尿管一般要放两周到三周才能拔出。


6、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几天能够出院?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第1天拔出胃管,3~5天拔除耻骨后引流管。如果患者恢复的可以,就可以带导尿管出院了。如果持股后引流管持续引流尿液。就是说有漏尿的情况,耻骨后引流管要保持在原位,三个礼拜以后和导尿管一起拔出。


7、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拔除尿管出现尿失禁怎么处理?
2~3个礼拜以后拔出导尿管,大部分患者会出现排尿不能控制的情况,大部分患者在1~2天甚至1~2个礼拜就可以恢复正常控药,也有一些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够恢复,如果出现尿失禁的情况。要坚持尿道括约肌的锻炼,具体的帮方法就是收缩肛门,每天上午收缩200次,下午收缩200次,晚上睡觉前再收缩200次,这样可以促进尿道括约肌功能的恢复,促进尿失禁的改善。


8、前列腺癌根治术后需要放疗吗?
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理结果采用不同的办法。如果前列腺标本的病理显示。前列腺包膜侵犯切缘阳性或者双侧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话,还是建议患者在术后一个月的时间到放疗科做盆腔的放疗。可以改善疗效。


9、前列腺根治术后还需要做抗雄激素治疗吗?
对于高危的前列腺癌患者,比如说术前gleasen评分大于7。双侧前列腺腺体都有肿瘤。psa 大于20ng/ml的患者。术后需要用抗雄激素治疗,具体的方法用戈舍瑞林10.8毫克。每三个月一次皮下注射。比卡鲁安每天一片。时间持续到12~18个月。


10、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多长时间随访一次?
一般情况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三个月随访一次。主要的随访内容是抽血检测psa。Psa正常的数字应该在较低的水平,如果大于0.2且持续上升,应该考虑生化复发的可能,对于没有用放疗或者抗雄激素治疗的患者,可以实行上述两种治疗。


11、 对于施行抗雄激素治疗,但是psa持续上升的患者怎么处理?
抗雄治疗以后多数患者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会出现psa反弹,我们叫抗雄激素耐药,学术名叫去势抵抗(CRPC)具体的诊断标准是psA持续大于2ng每毫升。CrPC的治疗比较棘手,需要重新调换药物,比如说阿比特龙,或雌莫斯汀。如果这些药物相继无效的话,还需要用多西塔赛等化疗药进行处理。


12、前列腺癌术后如果合并有多发骨转移,怎么办?
前列腺癌术后如果合并有多发的骨转移可以采取磷酸二氢盐每月的输注,或者用sr89全身骨骼的同位素放疗。这些对解除疼痛,延缓疾病进展有非常好的疗效。


13、 前列腺癌术后的随访观察重要吗?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随访观察非常重要,早期发现疾病的进展与变化早期进行处理,大部分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患者,能够取得非常良好的疗效。请患者朋友们一定要坚持门诊的随访观察。配合医生为保持健康的目标而努力!郑大一附院 张雪培

本文是张雪培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