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与维护
肾衰患者如果依赖长期透析,需要建立透析通路,以上肢动静脉内瘘多见。手术建立透析通路,使用寿命因人而异,内瘘可能近远期闭塞。因此,内瘘制作遵循先非惯性用手,再用惯用手,先前臂,再上臂,先自体静脉,再人工血管原则。
(一)术后注意事项
1.适当抬高内瘘手术侧数日,若站立或坐姿时手臂应弯曲抬高至胸前,可减轻肢体水肿。术后患肢不提重物。
2.功能检查:术后静脉能触及震颤,听到血管杂音。术后早期应多次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血栓形成,及时处理。
3.术后2小时术侧手部可适当做握拳及腕关节运动2~3次/天,5~15分钟/次,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4.如果没有应用组织胶水,则需要3~4日换药1次,注意包扎敷料时不加压力。
5.术后2周内手术侧上肢禁止缠止血带。
6.动静脉内瘘术后避免在内瘘侧肢体输液、输血及抽血化验及测量血压。
7.注意身体姿势及袖口松紧,避免内瘘侧肢体受压。
(二)内瘘的成熟与使用
1.促使内瘘尽快“成熟”在术后且伤口无感染、无渗血、愈合良好的情况下,每天用术侧手捏握皮球或橡皮圈10~20次,每次3~5分钟;术后2周可在上臂捆扎止血带或血压表袖套,术侧手做握拳或握球锻炼,每次1~2分钟,每天可重复10~20次。
2.内瘘成熟至少需要4周,最好等待8~12周后再开始穿刺。若术后8周静脉还没有充分扩张,血流量<600ml/min,透析血流量不足(除外穿刺技术因素),则为内瘘成熟不良或发育不全。需要根据医师意见加强锻炼或考虑制作新的内瘘、静脉浅表化或行二期球囊扩张。
3.定期随诊及遵循医嘱是内瘘成熟及寿命的关键因素,若发现静脉端震颤减弱或消失,请及时告知医师,及时作进一步诊治。术后1~2月后的门诊随诊,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三)日常如何护理?
1.出院后术肢不可负重,不可在术侧背背包、扛行李等,受力不可超过1kg。睡觉时不要压迫术肢,可将软枕垫于术肢下,促进静脉血流,以减轻肿胀程度。避免手术肢体过度活动及向手术侧肢体侧卧,以防止静脉受压影响回流,导致瘘管闭塞。
2.注意对内瘘术肢的保护,避免碰撞,防止受伤。
3.衣袖要松大,术肢禁止佩戴饰物、手表及过紧的护腕。
4.内瘘术肢不能量血压、一切静脉治疗以及抽血。
5.每日监测血压,按时服用降压药,防止高血压避免低血压的发生。(一般要求收缩压维持在130-150mmHg,舒张压维持在80-90mmHg.)血压过低会导致瘘管堵塞。
6.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保持内瘘术肢的清洁,除透析当天外,每天清洗局部,预防感染。造瘘皮肤出现瘙痒时不可用手直接抓挠。
7.内瘘处若有硬结,可每日做热敷并用喜疗妥涂擦2~3次。
(四)学会自我监测内瘘的方法:
观察造瘘处瘘口的皮肤有无肿胀、瘀斑、破溃、皮疹,皮肤是否清洁。学会判断内瘘是否通畅的方法,即将非手术侧手触摸术侧的静脉处,可扪及震颤;或将内瘘吻合部贴附于对侧耳朵,可听到血管杂音,则提示通畅。每天早晚坚持自我监测瘘管是否通畅。
(五)遇到哪些情况需立即就诊?
1.震颤或杂音消失提示瘘管堵塞。
2.局部红肿,或寒战、高热,伤口有渗液渗出提示感染。
3.震颤或杂音消失,血管疼痛,应及时就诊,及时溶栓治疗。
(六)术后饮食
1. 注意蛋白摄入量,多食用优质蛋白,如瘦肉、鱼、鸡蛋。
2.保证热量摄入,高热量食物有:肉类、淀粉类。
3.摄入水量应根据本人的出量(尿量、呕吐量、透析脱水量)来控制。
4.规律透析的患者应在两次透析间期均衡分配入量,避免透前入量过多,透后暴饮暴食,增加心脏负担。
1.本文经我中心多年血液透析通路建立与维护经验,结合网络资料总结而来,合理及科学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进。
2.任何防治方案都是因人而异的,患者及医护人员应该根据个体化原则制定相应的方案并在诊治过程中进行随机应变。
3.上述资料仅供参考,讨论所用,不做其他用途。
4.本文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共享图片。
本文是黄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