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科大出血时如何用自己的血救自己?
都说女人生孩子是一只脚迈进鬼门关,孕妇的整个分娩过程伴随着多种危险,其中孕期及分娩期一旦出现大出血,均需立即处理,必要时大量输血、子宫动脉介入栓塞,严重时需切除子宫挽救患者生命;更有甚者可致患者死亡。
孕产妇在大出血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面临着输血所带来相关风险,如急性溶血反应、过敏和发热反应、血源传染病的传播以及同种异体输血的免疫反应等;如遇到稀有血型,除上述风险外,还面临着血源短缺的风险。血液的珍贵性和输血的相关风险推动着临床医生不断的寻找合适的血液替代品和减少血液损失的办法。产科自体血输注技术的开展及应用,为产后出血提供了新的抢救策略。
自体血回输是指采集患者自身血液,或回收术野或创伤区无污染的血液,经充分有效的过滤、分离、洗涤后,最终将收集来的浓缩红细胞进行回输,以满足患者自身手术用血需求。主要包括3种形式:预存式自体血回输、稀释式自体血回输和回收式自体血回输。
1.预存式自体血回输:预存式自体血回输需要在择期手术前数天或数周之内1次或分次采集一定量的自身血液,留待术中或术后回输,在此期间可以收集4~5单位的新鲜血液。有研究指出术前采血使血循环中血细胞比容和血液粘度降低,可改善微循环和组织灌注,降低血栓栓塞的风险。该法在产科的应用经验较少;主要由于以下原因:术前采血造成孕妇不同程度的贫血,间接对胎儿产生影响;预测分娩时间困难;即便是出血高危孕妇也很难精确预估围产期输血可能性。
2. 稀释式自体血回输:稀释式自体血回输是术前在手术室或麻醉区进行的一种自体储备方式。它通常仅限于预测大量失血(大于1升或20%血容量)的患者。在诱导麻醉时抽出一定量血液(一般储备1~1.5 L的全血),同时补充晶体或(和)胶体,以维持血容量,在主要失血过程停止后,再将已经抗凝的自体血回输。这种储备血液方式的益处是减少手术出血期间红细胞的损耗。由于孕妇特殊的血容量改变,高容量负荷的快速改变可能导致产妇贫血、心衰及胎盘-胎儿供氧不足,在产科实际应用很少。
3. 回收式自体血回输:将手术出血从手术区域吸入专门设计的离心机中,加入抗凝剂,过滤除去凝块和碎片,离心回收的红细胞,用盐水洗涤后重新回输。回收式自体血回输需要在手术期间或之后收集和再输注血液。有输血史的手术患者可以从术中自体血回输中受益,特别是在术前血液存储不可能或不充分的情况下。术中自体血回输是一种同种异体红细胞输血的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它具有与血液稀释类似的优点,但不需要输注晶体或胶体来保持血容量。在大量出血的情况下,甚至有几升的血液可在术中回收利用,远远超过其他自体技术。
产科应用自体血回输的安全性如何呢?19世纪六十年代考虑到胎儿抗原、组织因子等羊水成分与血液成分一起被回收再回输至母体,将有引起羊水栓塞、溶血等免疫反应,产科自体血回输曾一度被禁止。但经大量的研究和经验证明自体血回输在产科的应用是安全的。2013年英国国家健康卫生医疗质量标准署已经认可了它的使用,英国也是唯一明确将产后出血作为自体血回输适应症的国家,认为产科手术预计出血量大于血容量20%时即可考虑应用自体血回输技术。澳大利亚于2014年发布了术中自体血回输指导意见,其中将产科手术作为自体血回收的适应证,指出成年患者行择期或急诊手术时,预计出血量大于血容量的20%作为自体血回收的适应证,可应用于心脏外科、血管外科、骨科、妇科和产科等。2016年美国麻醉医师学会产科麻醉指南指出:对于难以纠正的产科出血,当库存血无法获取或者产妇拒绝输注库存血时,可考虑自体输血。
近年来,剖宫产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在我国也顺利开展,多用于出血高危剖宫产手术(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先兆子宫破裂、子宫破裂、胎盘早剥等)。我院也在多年前于多个科室如(产科、骨科等)开展自体血回输技术,目前产科术中自体血回收采用双套吸引装置,一套吸管吸引羊水、胎粪及胎脂等杂质,另一套吸管吸引术中失血,可进一步减少回收血被污染的成分。随着科技的发展,术中血液采集、洗涤、回输系统逐渐成熟化,联合白细胞滤器及双套吸管装置,更加方便地服务临床应用,关于剖宫产术中自体血回输应用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也不断地增加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
相比于异体输血,自体血回输技术具备以下优点:1.安全性高,大大降低了输注异体血带来的风险,如发热反应、溶血反应、感染病原体等;2.方便快捷,不需交叉配血、预约、领取、核对等过程,可以有效的应对术中紧急大出血;3.经济适用,解决了很多稀有血型的输血问题,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经济开支。
自体血回输技术,起到了“开源节流”“变废为宝”的社会效益,为广大术中大出血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也在当前医疗条件基础上为患者的生命安全再添一道保障!
本文是赵先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