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白瑾 三甲
白瑾 副主任医师
北医三院 心血管内科

疫情期间,“心慌”莫怕

2707人已读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的当下,我们都在积极响应政府和专家号召,“宅”在家里,不随意外出,以确保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然而,此时的心血管病患者却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原来不舒服了可以尽快赶到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而今,疫情形势严峻,医院摇身一变成立“重灾区”,再加上心血管病患者多于中老年、多种疾病并存,较正常人更易感染新冠肺炎,若贸然跑来医院,风险着实太高。那么当心血管患者,尤其是心律失常患者出现心慌等不适症状时,应该如何应对呢?

1、“心慌”是什么?

所谓“心慌”,在医学上被称之为“心悸”,它是由于人们主观感觉上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觉。心跳一旦失去固有的规律,人就会不舒服,也就是常说的"心慌"。它可以是疾病的征兆,也可能是正常生理反应。正常心脏每分钟跳动60-100次,当心脏跳得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我们就会感觉到心脏跳动的不适。

2 “心慌”原因,各不相同

一般人都会有过心慌的感觉,可能属于生理性的,是由于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或是机体本身内环境的波动所致,譬如饮用咖啡或酒精、情绪波动等,当避免上述诱因后,症状自行缓解,也就无需太过担心了。但是,心慌同样是心律失常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在临床上依据心律失常不同的类型,患者的心慌感觉也多有不同。譬如,早搏发生时,患者多有心跳不齐,感觉心里“忽悠”一下或感觉“咯噔”一下,有漏跳感;房颤及很多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时,患者会感觉心跳速度明显上升,有时会伴随头晕、胸闷,甚至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所以,心慌≠心律失常,不同的心慌,病因不同,找对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3、“心慌”出现,切莫慌乱

出现心慌症状的患者,在症状发作时,建议您首先测量自己的血压、脉搏,重点了解自己脉搏的次数及规律性,可以通过电子血压计测量,也可以触摸桡动脉测量及计数(桡动脉的测量方法如下),如果脉搏超过了每分钟100次,则是出现了心动过速;脉搏小于60次,有可能是心动过缓,也有可能是合并了频发室性早搏;同时,在测量时感受自己脉搏节律有没有漏跳或不齐,这些信息都会对医生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4、 “心慌”什么时候需要去医院呢?

现在正值疫情最严峻的时刻,医院当然是能不去就不去,能少去就少去!因此,在完成自身脉搏检测后,您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 看发作诱因:如果“心慌”是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大量饮酒、饮茶、喝咖啡之后出现,则属于正常生理反应,去除上述诱因,症状可自行缓解,不必着急赶去医院。

2) 看频发或偶发:“心慌”发作的频率与其病理性与否密切相关。若偶发,最可能是生理性的,若频发,就需要高度重视,及早诊断了。

3) 看伴有症状:若心慌时测量脉搏很快,尤其是大于130/分以上;或测量脉搏很慢,小于45/分,同时伴有头晕、胸闷、胸痛、黑曚、气短、晕厥、呼吸困难等症状,此时不容忽视,应立即就医。

4) 看既往病史和原发病:如果曾经患有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譬如心房颤动等,再发“心慌”时必须引起重视,通过测量脉搏的次数及节律,初步判断病情是否再发。再发心房颤动患者,建议尽早医院就诊,或采用线上医疗途径,和心内科医生沟通药物治疗方案,避免心房颤动所致脑卒中等并发症。

5、 教您怎么测脉搏

检查脉搏主要用触诊的方法,可以选择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颈动脉以及足背动脉等。一般选用桡动脉进行测量。在检查脉搏时应该注意脉搏的脉率、节律等。

检查手法以及部位:食指、中指两指并拢,指腹部放在被检查者的腕部桡动脉处(即手大拇指侧延伸至腕部水平),以适当压力触诊桡动脉搏动处。测量30秒至1分钟,计算1分钟脉搏次数,感受脉搏跳动的节律是否整齐。

6、 温馨提示,就医期间自身防护

其实我在门诊,看到很多患者就诊时的自身防护是非常全面的。帽子、口罩、手套、防护镜,甚至还有雨衣加身……其实,真到了必须来医院时,也不需要过分紧张。就诊时,您和家属请务必带好口罩,并按医院规定接受体温筛查、流行病学史询问,就诊过程中与他人保持距离,尽量减少公共设备的接触,就诊回家后及时洗手。

希望今天的内容可以对您有所帮助,在您或家人出现“心慌”症状时,切莫慌张,做好自身检测,根据合并症状及原有疾病,综合判断是否必须尽快就诊,不在这个特殊时期“进退两难”。



pdf_link
白瑾
白瑾 副主任医师
北医三院 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