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沉思:一位精神科医生谈心灵健康
写在新型肺炎疫情中的沉思 一位精神科医生谈心灵健康 ——从关注病态(ill-being)到注重康宁(well-being)
2020-02-25作者:论坛报呼吸资讯
诊疗进展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李洁
这是一个文化自信的时代,也是一个学科跨界的时代。
这是医学的领域,也是人文的园地。
在2020年初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举国上下团结一心战疫情,终于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不少人在前线战斗,不少人在后方支援,谱写着可歌可泣的伟大诗篇。
追求精神健康是人类的福祉,也是我们办报的宗旨。本期我们推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李洁教授的这篇文章,它不仅从医学的角度,仍是从文化的视野探索精神健康,让人们在高速运转的社会中多几分悠然。
“假如没有灾难,人不会知道他的局限性,不会认识他自己。”
——列夫·托尔斯泰——
李洁教授
2020年初的冬末初春,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注定都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一场重大的生死考验。
庚子年年关将至,在江城武汉,不幸大面积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波及全国。2月,世界卫生组织(WHO)随即将这种病毒引起的肺炎,称为COVID-19(冠状病毒病-19)告诫全球,引起关注。可以相信,这场瘟疫终将会被中国人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战胜。我曾欣赏德国哲人尼采的“超人”,但在这场战役中却真真切切正见证了集体的强大作用。当然,也离不开世界友人的八方支援。
然而,在数月的疫情胶着期间,我这个快要退休的精神科医生除了宅在家里与复旦大学同道负责翻译《公共精神卫生》一书外,还能为大家做点什么?是通过互联网帮助人们纠正错误的认知吗?是帮助人们调整情绪和呼吸吗?这些作用有效却有限,并已由国内大部分心理援助热线和一些精神科同道担负了此项重任。“闭关”在家中的时间让我静静地思考着到自己工作的使命:不仅对精神障碍患者积极开展诊断、治疗和康复甚至是预防工作,也有责任去努力促进人群/个体的心理健康。因为21世纪初,WHO及其有关专家认识到:“没有心理健康,就谈不上健康。”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不同的专家会有不同的认识,可谓见仁见智,在此恕不一一列举。可以说,在这场突发的灾难面前,广大的精神卫生工作者们坚守工作、积极参与,舒缓心理压力、守护心理健康,功不可没。
恰逢疫情爆发期间,正好受《中国医学论坛报》编辑之约,问我在如此重大的灾难面前可否做点专业的事,尽点专业的力?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在这场切腹般的痛苦中,在此我只想说的是,当这场大灾大难过后如何不断提升国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何不断维护其心灵康宁,进而有益于社会和谐、万物和睦呢?这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从事精神领域工作者的使命。此刻,我想到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词以及今后与之相关的工作。在心理健康领域有个词叫“well-being”,翻译为康宁,与幸福有关。还有人将它译为心灵健康。从现有的文献看,国内精神卫生工作者很少注意到该词并将它自觉地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当中。广义上,它归属于心理健康的范畴。而要获得心灵健康,可以说,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尤其是灵性(spiritual)生活。下面围绕着相关的灵性生活展开讨论。
毋庸置疑的是,人都是有灵性的生物(也包括自然界中的低等动物甚至植物)。我们除了物质生活以外,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过着灵性生活。譬如人们在闲暇之余精心打理几盆花卉,或是把玩几方石头,或是挥毫泼墨沉浸在“一枝一叶一世界”,而由此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愉悦感,那就是灵性生活。我发现,但凡生活上有趣的人往往都有他自得其乐的灵性生活。只不过国内许多人并没有在意,更没有把它上升到理论层面并加以自觉利用。
其实,19世纪法国医生史怀哲早就提醒过世人:“现代人因工作繁忙,不仅丧失了原有的专注力,就连各领域的灵性也早已不复存在。”但在当下高速运转的社会,我认为灵性少见却依然在,尤其是“灵性经常出自于不幸,正如钢是在高温下被锻造出来的一样。”因此,在灾难中,我们及时地认识到人的灵性生活(并不完全与宗教有关),将有助于提升人们面对危险的复原力(resilience),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有益于社会和谐、万物和睦。正如当代秘鲁/美国文化精神医学家阿拉孔所倡导的:“所有的精神科医师都应该努力(致力于)培养患者的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灵性健康。”除此之外,我认为,精神科医师也应当致力于促进整体人群/个体的心灵健康,从关注病态(ill-being)到注重康宁(well-being)。
一、什么是灵性生活?
灵性(spirituality)是指人精神上的觉醒,并与神圣之物有着某种亲密和联系的感觉。灵性生活是指人内在的、宁静且圣洁的生活。从狭义上看,灵性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有“开悟”、“灵气”等特征。当我们说一个人冥顽不灵,多指他或她固执以外,还有不开窍的含义,缺乏精神上的觉醒。
在意义治疗学派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医生看来,人的存在是由躯体的(somatic)、心理/精神的(psychic)和灵性的(spiritual)三个层面构成。并且,弗兰克强调灵性一词并非只有宗教上的含义,而是指人类生命中一种特殊的层次。显然,目前在国内精神科同道更多地关注于psychic层面,而忽视了spiritual层面。
有学者(Worthington, 2009)为此进一步指出了人类的4种灵性:
(一)宗教灵性:在多数情况下,是对某种神如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等产生亲密与敬畏的感觉。当然,拥有宗教灵性只是人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必备而非充分条件。20世纪初美国作家考门夫人编写的《荒漠甘泉》和《黑门山路》便是她宗教灵性生活的见证。如她所言:“属灵的力量蕴蓄在人的灵中,灵越是经历试炼和争战,就越发有力量。”
(二)人道灵性:是一种与人类的灵性联系。一种与其他普通人群有着某种天然亲近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由爱、利他主义和沉思带来。在人类历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个利他主义者。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里莎嬷嬷就是千千万万个充满爱的代表之一,她以微笑与爱温暖过无数孤儿、贫困者和病痛之人的心。
(三)自然灵性:是一种与环境或者大自然的灵性联系。当人们徐徐漫步于大自然的美景中,那种悠然自得的愉悦感便是自然灵性。犹如唐代诗人王维的那首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想必当时的山居意境触发了王维的敏感灵性。
(四)宇宙灵性:是一种与世界万物的灵性联系。在这浩瀚的宇宙中,具有宇宙灵性的人常常感到个人的微不足道,却又与宏大的宇宙相连。此时不由自主地使我联想起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那句诗:“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其实,早在两千年前的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看来,人类不过是宇宙中的微小部分,告诫人类要与宇宙万物和睦相处。
显然,在以无神论为背景的国家,更多地是侧重人道、自然和宇宙灵性。当下在精准医学的氛围中,人们注重物质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同时,还应关注人们心理健康中更深入、更丰富的精神生活——心灵健康和灵性生活。引导人们的生活节奏稍微放慢,消弭贪欲,舒缓焦躁,顺应自然。引导人们在竞争激烈的后工业化时代少一点戾气,多一份善良;对同属于人类乃至世间万物的自然少一点冷漠,多一份关爱;对创造人类和统摄万物的宇宙,少一点破坏,多一份敬畏。唯有如此,才会让一个浮躁的心灵趋于平静;才会让一个躁进的社会变得安静;才会让一个“不堪重负的地球”得以喘息。
二、如何促进我们的灵性生活?
既然我们意识到了心灵健康和灵性生活对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那么,它们是一蹴而就的吗?肯定不是。这种注重内心而又平静的生活“需要建造和培养”。如何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照管好我们的灵性生活,从而有助于我们的心灵健康呢?下面给出八点建议供参考。
(一)敬畏生命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合理的就是现实的,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因此,人的灵性生活就是要尽量体现在关心周边的万物。“从最小的微生物到最复杂的人都有存在的目的,并且对我们是有意义的。”我记得,2003年“SARS”疫情爆发之前,美丽的禾花雀,这小小的生物每年都要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千辛万苦飞往中国南方省份过冬,其中不少被“一网打尽”不幸沦为人们的盘中餐、饕餮宴。人类在满足过度的口腹之欲时却沦落了人性。我还记得,尤瓦尔·赫拉利在其《人类简史》一书中提到,一头在现代化牧场中的小牛,出生后便与母亲被迫分开,囚禁在一个并不比其身体大多少的笼子里,常此以往。当它出笼遇见其他小牛时,就是它在通往屠宰场的路上……呜呼哀哉。当然,我们对野生动物的杀戮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史怀哲医生在其自传中指出,一个文明社会的根基就是个人和社会在伦理方面的不断完善。这位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从小就“积极参与保护动物的活动”,用他的一生给我们诠释了敬畏生命的真谛,包括所有的生命。
(二)一心向善
医务工作者的终极使命在于祛除疾病,挽救生命。其首要前提是善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从医者在梧桐树下的宣誓,始终贯穿着一心向善的原则:“杜绝一切堕落及害人的行为”。之后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告诉我们,人不仅具有身体的善如健康和外在的善如财富,还包括灵魂(类似与灵性)的善如节制、勇敢、公正和明智,并强调“最高善就是幸福。”在亚里士多德眼中,追求康宁有圆满实现肉体与精神活动的含义。难怪“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的那句:“愿意为善要优于明白真理。”名言被无数人文学者奉为自己的圭臬。当然,别忘了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图1)还告诫过我们:“每一个灵魂都追求善,都把它作为自己全部行动目标。”在柏拉图眼中,真理与知识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它们更美。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也常常告诉年轻同事和学生,宁愿跟一个不那么聪明、但善良的人交友,也不愿意和一个高智商却无善心的人来往。
柏拉图
(三)懂得感恩
感恩是每一个人灵性成长的必修之路。在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开宗明义便强调了感恩的重要:“凡教给我医术的人,我应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日之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我曾生活在一个梨园世家,从小感受到师徒之间亲如父子的关系。日本当代企业家稻盛和夫从自己的管理工作中归纳出磨砺心志的《六项精进》,其中第四项就是感恩:“活着,就要感谢。”因此,感谢养育过你的父母,感谢教导过你的老师,感谢提携过你的贵人,感谢帮助过你的朋友……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会让你的内心充实很多。在“近代科学的始祖”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图2)看来,感恩感谢是人类社会一个成熟的基本纽带。
笛卡尔
(四)拥有快乐
在古希腊哲学中,伊壁鸠鲁是“快乐论”的创始人。他说:“当我靠面包和水而过活的时候,我的全身就洋溢着快乐;”他认为一切身体和精神上的快乐就是善,一切导致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便是恶。不过,他还强调心灵的快乐高于身体的快乐,并追求一种身体无痛苦和精神无纷扰的心神安宁。在与伊壁鸠鲁同时代的中国哲学家庄子(图3)则提倡“至乐无乐”,强调不是追求物质上的享乐,而是注重精神愉悦、内心和谐。在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明朝的王阳明先生是继孔子、孟子、朱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儒。一天,他的门人陈九川卧病赣州,阳明先生告诉他:“常快活便是功夫。”就是说,在生活中要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在我们日常临床工作中所见到的不少抑郁症患者,除了其内在的生物因素和外在的心理社会因素以外,具有的负面认知也常常使其难以快乐。
庄子
(五)乐于助人
在亚里士多德提倡的德性中就有慷慨与大方。这些品质有助于服务他人,更能体现出灵性的特质。像史怀哲医生和特里莎嬷嬷他们的一生,都充满了可歌可泣的乐于助人的故事。正如1973年创建“儿童保护基金会”的玛丽安·赖特·埃德尔曼说的那样:“为他人服务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事实上,当今社会在我们周围慷慨赞助和乐于助人的种种善举并不少见,这不仅体现出利他主义,彰显了个人与社会的良知,亦显示了人们健康的灵性生活。2018年英国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表明,乐于助人做善事能够促进人的康宁感。
(六)适当独处
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告诉我们,适当独处而感受到的孤独感会平静我们浮躁的心态。在18世纪的德国,孤独曾是公众演讲的一个热门话题。之后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应该训练年轻人从小就适应独处,因为这是通往幸福和心灵宁静的必经之路”。紧跟其后的尼采也说道:“选择有益的独处,自由、随意、惬意的独处会让你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美好!”其实,这种美好就是我们往日难以宁静的灵性生活。记得美国19世纪作家梭罗出版过一部《瓦尔登湖》,讲述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两年多的独自生活与思考。他觉得在大部分时间内寂寞有益于健康,梭罗和其他人一样对孤独情有独钟甚至还有益于他们的创作灵感。当然,从精神医学的角度谈孤独,是提倡人们适当独处,让自己一颗浮躁之心有所平静,适当过上一种怡然自得的灵性生活,并非那种长期自我封闭的孤僻之举。
(七)热爱自然
热爱和讴歌大自然也常常使人情不自禁地触及到灵性生活。看看薄伽丘的《十日谈》吧。这部在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本现实主义作品,恰恰描绘了14世纪佛罗伦萨爆发的“黑死病”。当时的“翡冷翠”愁云惨雾,一片恐慌。有人在尸横遍野的城市中想到了往日大自然的美好:“在乡间,听到的是禽鸟啭鸣,看到的是青山绿野,田里的庄稼像海浪似的起伏,各种各样的树木千姿百态……”甚至,18世纪人们对大自然的欣赏还在英国诞生了一种“如画美”的风景美学。对那些绿意深深,野草蕤蕤和参差多态的景象,人们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某种审美(aesthetic)活动,而这种赏心悦目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灵性生活。可以想象当这次疫情过后,人们在闲暇之余摆脱了对病毒的恐惧与各种事物的缠绕,出门踏青赏花、踏雪寻梅必将显得格宁静而美丽,因为在那里有益于人们的灵性成长。
(八)喜欢人文
人文泛指人类缔造的各种文化。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出现了文法、修辞、音乐等七门人文学科(artes liberales)以启迪心智、教化人心。正如柏拉图说:“艺术作品,随处都是;使他们如坐春风如沾化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之间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其弟子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欣赏悲剧具有净化(katharsis)情感的作用,体现在医学中就是情感上的宣泄。后来到了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不少学者认为,唯有通过学习哲学、文学和艺术等人文,人才能真正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注重培养多才多艺的通才。显然,在人类历史上,达·芬奇(图4)这位意大利的旷世奇才便是一位象征着最具渊博知识,最有兴趣和最有成就的文艺复兴巨擘(Renaissance man)。而在英国文豪莎士比亚(图5)看来,灵魂里没有音乐的或不被美妙音乐打动的人,都是些不可信任的人。因此,无论是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还是在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图6)面前驻足观赏,无论是沉浸在莎士比亚那浩瀚的戏剧里,还是赞叹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对人性的深刻洞见,无论是参透贝多芬那悲苍的音乐,抑或是聆听莫扎特(图7)那优美的旋律(称之为莫扎特效应),都是丰富的灵性之旅,都有益于心灵健康。
达·芬奇
莎士比亚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莫扎特
在这场切肤之痛的灾难中,从精神层面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在促进心理健康的过程中,要自觉注重自己的内心修为,也就是心理健康领域中更深入、更丰富的心灵健康和灵性生活。
有了它,“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有了它,不畏风雨,不畏恨。
参考文献(略)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