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拓 三甲
王拓 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

国际罕见病日:关注隐形的杀手——肢端肥大症

2479人已读

几年前,一场网络上的明星接力式冰桶挑战,让全球认识到了一系列罕见疾病患者的存在,而早在2008年2月29日,欧洲罕见病组织(EURODIS)就发起并组织了第一届国际罕见病日纪念活动,并将每年二月的最后一天定为国际罕见病日。今天是第13个国际罕见病日,让我们共同关注一个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肢端肥大症(ACRO)。

1582954484.png

ACRO全球年发病率约3-4例/百万,患病率约 40-125例/百万,是一种罕见疾病,其特点是由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引起的生长激素(GH)分泌过多,同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升高,引起软组织和肢端组织过度生长,最终发生面容改变、手足等末端肥大、内脏增大、骨关节病变以及心血管、呼吸、代谢等多系统并发症(图1)。

1582954485.png

研究显示,ACRO患者的死亡率是一般人群的2-4倍,对于GH水平> 5ug/L的患者预期寿命平均减少约15年(图2)1。心血管并发症是ACRO患者死亡最常见原因,约有60%的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ACRO诊断时合并心脏疾病患者在15年内的死亡率几乎为100%,主要表现为肢端肥大症性心肌病,以双侧心室肥大为特征,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和内皮功能紊乱等2。而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治疗后生化指标GH和IGF-1有效控制的患者,心血管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ACRO另一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恶性肿瘤,约15-24.5%肢大患者死于肿瘤,其中以结直肠肿瘤最常见。生化水平与肿瘤死亡率正相关,当GH 介于2.5-9.9 ug/L,结肠癌死亡率增加3倍,当GH> 10ug/L,结肠癌死亡率增加5倍3。肺和呼吸系统并发症也是ACRO常见并发症,多达80%的患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以及呼吸功能不全。ACRO相关骨关节疾病可累及全身,主要包括关节病、腕管综合征、骨折等。另外还有代谢系统并发症,是由于GH与糖、脂代谢密切相关,GH分泌过量可引起糖耐量受损、糖尿病、甘油三脂升高等。

1582954485.png

死亡率升高与生化水平不达标直接相关,而大量研究发现,生化达标可明显降低ACRO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病率,使其与正常人群相似(图3)4。因此,生化达标是ACRO治疗目标的重中之重。

1582954486.png

2013年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指南推荐,ACRO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放疗和放射外科治疗(图4)。手术切除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主要的手术方法是经鼻蝶窦腺瘤切除术,肿瘤的体积、质地和侵袭性影响手术的治愈率。

1582954486.png

研究显示,手术治疗总缓解率为57%,仍有超40%患者无法生化达标5。对于术后生化未达标的患者,首选药物治疗,目前国内治疗ACRO最主要的药物是生长抑素类似物(SSA),是术后生化未达标患者辅助治疗一线药物,也是不适合或不愿接受手术的患者一线治疗,预期手术无法切除的大腺瘤且无肿瘤压迫症状的患者的术前治疗,及放射外科治疗起效期患者的治疗6。一项4年双中心回顾性研究表明,SSA类药物长效奥曲肽持续治疗36个月以上,可以使近70%的ACRO患者生化达标(图5)7。同时,长效奥曲肽作为一线药物治疗,通过有效降低生化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和血压,降低血脂血糖,改善呼吸系统、骨关节等多系统并发症,减少患者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带来长期获益8-9。

1582954487.png

放疗和放射外科治疗,通常不作为ACRO首选治疗方案,主要由于该疗法血清GH水平下降缓慢,至缓解时间需要29.8-144个月不等,并且常见垂体前叶功能受损并发症,发生率为30%。对于放射外科治疗起效期的患者,需应用SSA类药物控制激素生化水平,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

因此,恰逢“世界罕见病日”之际,我国专家共同呼吁:“我国人口基数庞大,ACRO作为罕见病,仍有一个庞大的患者群体。面对其带来的严重挑战,提高大众对ACRO的认知,重视ACRO的危害,提升临床诊疗水平,并逐步改善肢大患者的预后和随访管理,对于帮助肢大患者早日远离病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J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4;89:667–674

2. INT J MOL MED 2018;11:337-343

3. Endo Rev, 2004;25:102–152

4. Eur J Endocrinol. 2008;159:89-95

5. Eur J Endocrinol 2005;152:379-387.

6. 中华神经外科杂2013年10月第19卷第10期 975-979.

7.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3;88:3090–3098

8. Clin Endocrinol 2001; 55:477-483

9.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8;93:2639–2646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王拓
王拓 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