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脓肿是什么病(转载)
“肝脓肿”,临床上更多见的其实是“细菌性肝脓肿”。多发生于有糖尿病和其他原因引起的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为什么这些患者易感染呢?因为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白细胞“跑”得慢,有时会“追”不上细菌,所以相对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肝脓肿”发病前,很多患者曾有受寒、劳累等诱因,可伴有咳嗽、咳痰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也有一部分患者发病前有过肠道感染,也就是拉肚子。开始发病时,多数人就是发高烧,体温38℃以上还是“毛毛雨”,有时39℃也不在话下,发烧前有的人还会有寒战,俗称“打摆子”,发烧的同时会有乏力(没劲儿)、厌食(不想吃东西),一部分人会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肝区(右上腹肋骨后边)疼痛等症状。这时如果去医院看病,都会分诊至内科,医生会做一些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拉肚子再加便常规,查个C反应蛋白,验个降钙素原,做个胸片,来个B超,查来查去,三个字“有炎症(感染)”,怎么治疗呢?消炎吧(抗感染)!消啊消啊消,转眼三天过去了,怎么还烧呢?再查一轮吧,很多情况下查完还是三个字“有炎症”,那为什么肝胆B超也查了没发现问题呢?是不是医生水平不行啊?答案是:NO!NO!NO!
细菌经过血液途经进入肝脏,定植,然后繁衍生息,然后引起肝脏的炎症反应,再然后坏死,这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所谓“打字一分钟,发病三五天”。很多患者都是发烧五六天甚至十几天才诊断出“肝脓肿”。“肝脓肿”这个“罪魁”被发现了之后呢?就该针对性的治疗了,首先要应用静脉广谱抗生素,同时应用保肝药物、抗炎药物,进食不好的患者还要额外进行静脉营养支持,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应用胰岛素积极控制血糖。有些糖尿病患者会说,“我平常口服降糖药一样控制的很好啊”。答案是:NO!NO!NO!
感染会引发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飙升,所以平常的用药种类和剂量是无法控制此时已经“发了疯”的血糖。
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超声检查和CT检查,看脓肿有没有液化,什么叫“液化”?就是脓肿的中心区域有没有变成液态,就好像屁屁上长的“火疖子”,没有液化(俗称“熟透”)就是红肿一片,疼痛难忍,有液化后(熟透)就会出现白色的“脓头”,“脓头”破裂,脓液流出,“火疖子”就逐渐消退了。肝上的“火疖子”可不要盼着自己破裂,一旦破裂会引发严重的腹腔感染,就意味着上帝在冲你挥手了。那怎么才能让脓液流出呢?就是“穿刺置管引流”,这项工作一般由专业的超声介入医生来完成,就是在B超的引导下把一根带有导丝的长针刺入脓肿液化中心,再沿着导丝置入一根引流管,这就OK了,听起来so easy!不过这可是很专业的哦,所谓“穿刺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穿刺置管引流后绝大多数患者感染症状会很快缓解,后续还要继续应用抗生素,一般至少两周(有指南建议应用更长时间的抗生素,笔者不敢苟同),如果脓液粘稠可经引流管行冲洗,还可同时给予中药辅助治疗,此外,每周要复查一次B超,观察脓肿变化。患者病情好转后便可带管出院了,到门诊继续复查,一般要等到脓肿缩小至3cm以内方可拔除引流管。有的患者脓肿虽有液化但内部有分隔,就好像马蜂窝,彼此不连通,那就麻烦一些,可能需要多次行穿刺置换引流。“肝脓肿”多为单发,也有多发的,大大小小好多个,这种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有液化的行穿刺置换引流,无液化的就只能靠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来治疗了。
有液化的“肝脓肿”还算是比较守规矩的,还有“调皮”的肝脓肿,往往会引起大麻烦,“火疖子”始终不“熟透”,全身感染会持续存在或逐渐加重,这时候可能就需要手术切除了,如果出现脓毒败血症、多脏器功能衰竭,一个“火疖子”引发的惨案就可能发生了。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强力广谱抗生素配合血滤、脏器保护等综合治疗。“肝脓肿”这个“魔头”还有一个大招,虽然很少出,但出招必致残,那就是“迁移性脓肿”。有个别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眼睛红肿、疼痛、畏光、流泪。小心!很可能是“肝脓肿”放大招了,“大招”的名字叫“眼內炎”,肝脏的感染菌株跑到了眼睛里,这种疾病进展快,需要极专业的眼科医生手术治疗,而预后往往是就算保住眼球,视力也会丧失大半,甚至失明!
由此看来,肝脓肿还是很凶险的疾病。如此凶险怎么预防呢?可以说防不胜防!在此提醒有糖尿病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重视血糖控制,勿信偏方,季节更替注意防寒保暖,多休息,饮食清洁,如果出现发烧症状不要自己治,尽快就医方为良策。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