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教你实用牙痛的缓解技巧

发表者:刘伟 人已读

平常我们都有一句俗话“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命”。确实牙痛或许不是多么影响生活的疾病,但是就算是不严重单纯的牙疼也是非常难受的。尤其是牙龈肿痛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会在工作和生活中造成不好的影响,牙龈肿痛到底该怎么办呢?

一、去医院口腔科检查治疗,要缓解牙痛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如果是牙齿髓腔压力过大是由炎症引起的,导致牙齿性疼痛,需要开髓、引流、减压,进行根管治疗。

2、如果是牙周性的疼痛,有脓肿需先放掉脓肿,减轻压力缓解疼痛。

3、如果冠周炎可以先冲洗消炎,如果炎症严重,须用抗生素消炎,从而缓解疼痛。


二、如果牙痛时不方便去医院,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牙龈肿痛怎么办呢?有哪些缓解小妙招?

1、温水刷牙。热水和凉水对牙龈肿痛的患者是非常不好的,他会刺激牙龈肿痛更加严重。温水才是最合适的,温水不仅不刺激牙龈而且对牙龈还有保护作用,可以预防过敏性牙痛。

2、茶水漱口。茶水中都含有氟这种成分,氟可以保护牙齿对牙齿是非常友好的成分,常用温热的茶水漱口,可以缓解牙痛牙龈肿痛等,还有预防得龋齿的作用。

3、大蒜头磨擦。如果牙齿已经有较为严重的磨损,而且可以感觉到明显的的酸痛位置的患者可以选择用生的大蒜头清洗干净然后反复的磨擦酸痛的位置,坚持每天摩擦2次,每次坚持大概2分钟左右,时间不宜过长,坚持做半个月就可以感觉到酸痛明显得到缓解。

4、选择脱敏牙膏。日常生活中不应该长期使用一种牙膏,应该尝试多种牙膏,尤其是脱敏牙膏或者防酸的牙膏。除了特殊疾病如唇炎的患者,其他人可以选择含有氟成分的牙膏,氟可以抑制在酸性环境中牙齿脱钙的情况,可以达到抗酸、缓解酸痛的效果。

5、用酒精。选择一个干净的棉球然后沾取95%的酒精或者质量好的白酒也可以,用镊子将沾有酒精的棉球塞进酸痛的牙齿一侧的耳道。等到酒精蒸发完毕棉球变得干,再滴上酒精继续即可。

6、盐水、醋。用棉球蘸取少量的水放在牙痛处,也可以用盐水消毒消炎,含着盐水不要吞下。牙疼的时候还可以含一口醋,让它包围疼痛的牙齿,几分钟后吐出,能缓解牙疼。

7、用小苏打。选取适量的小苏打,然后放进患牙内轻轻咬,就可以缓解疼痛的症状。或者是切一片薄生姜片,然后放在痛的地方。

8、上下牙叩击。不管是不是牙痛的时候都可以做上下牙叩击的动作,保持从慢到快的节奏,保持力度适中叩击一刻钟,根据自己情况判断,可以缓解疼痛。

9、吃核桃仁。如果是在吃酸性的食物时候出现牙齿酸痛,可以把核桃仁放在嘴里慢慢的咀嚼。核桃仁呈碱性,可以中和酸性,就可以缓解牙齿因为酸而产生的酸痛了。

10、取出少量的云南白药,将它点入疼痛的牙齿,也能够缓解牙疼。

11、顽固的牙痛最好是含服止痛片,可减轻一时的疼痛。


为什么牙这么痛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命”,其实如果牙疼了,那一定是因为它病了!

为什么牙痛那么难以忍受呢?我们可以了解下牙齿的构造:

外头最坚硬的是牙釉质,中间有一层黄色稍软的叫牙本质,保护着最里头的牙髓神经。牙髓就是牙痛产生的根源了!

当我们有蛀牙、结石,或者牙齿有微裂,细菌都会伺机大举入侵牙齿。当细菌杀入牙髓,牙髓发现它们,并派出炎症细胞等去和细菌战斗,进去的细菌越多,释放出的杀菌物质也会越多。但是牙齿的根尖孔小啊,正常情况下就被牙髓塞住了,想要过去,那多半只能踩着牙髓的尸体了!

于是牙髓腔里压力越来越大,牙髓被压得越来越扁,牙神经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就会产生剧烈的疼痛。

很多人觉得自己是条好汉!牙痛?忍忍就过去了!

想得真美!牙痛不及时治疗的后果,要不就牙神经死掉,要不就细菌深入发展成其他疾病。


牙痛的辨别和处理

既然牙痛不能忍只能治,那么就先了解下各种牙痛的类型,方便大家进行处理。

一、龋齿

龋齿的疼痛特点

龋齿就是我们常说的蛀牙,根据蛀的程度,可以分为浅、中、深三个阶段。

浅龋:即早期发生在牙齿表层的龋齿,细菌还只入侵到釉质层,所以基本没啥感觉。

中龋:一般指发生在牙齿釉质和本质浅层的龋齿,多数已经形成牙洞。可能没有明显的牙痛症状,但是如果遇到冷热酸甜,那就会感觉到不适了。

深龋:牙齿在冷热刺激下会出现明显的疼痛,进食酸甜食物时也会疼痛,不过疼痛是一过性的,不会持续很久。


龋齿疼痛的处理

浅、中、深三个阶段各有各的处理方法。

浅龋:磨除龋坏组织,备洞、充填。

中龋:磨除龋坏组织,备洞、垫底、充填。

深龋:磨除龋坏组织,备洞、垫底、充填。深龋充填后可能出现冷热不适、轻微疼痛,如症状较重或有自发痛,应改做根管治疗。

提醒:早期龋齿可能没有疼痛症状,建议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单纯龋齿治疗不会很疼,没什么可怕的,大胆放心地治吧!


二、牙髓炎

牙髓炎的疼痛特点

患有牙髓炎的牙齿会出现剧烈的疼痛,这种疼痛在遇到冷热刺激的时候尤其明显。哪怕啥都不干,它也是会自己痛起来的!尤其是晚上,一阵一阵地痛,让你压根睡不着。

悲剧的是,你还不太能准确定位哪个牙在痛,开始是一阵阵的剧痛,发展到后来就是持续不间断的剧痛,到最后牙髓坏死了疼痛才会缓解。

牙髓炎疼痛的处理

牙髓炎的痛就是那要命的痛,疼痛难忍千万别忍!现在针对牙髓炎的处理方式很多:

开放治疗:将牙齿钻开,炎症引流,压力减轻,疼痛缓解。

开髓加失活:牙齿磨开暴露牙髓后,放置失活剂,失活牙髓,疼痛缓解。

开髓加去髓:开髓后将牙髓摘除,疼痛缓解。

开髓加根管治疗:开髓后直接进行根管治疗,疼痛缓解。

针对牙髓炎疼痛以上方法都可适当选用,一般要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正确处理后很快就可以缓解疼痛,效果可以说“立竿见影”!

提醒:牙髓炎的痛并不是忍忍就能过去的,单纯服用消炎药效果不理想,及时就医才是上策。


三、根尖周炎

根尖周炎的疼痛特点

根尖周炎就是牙根尖周围组织发炎了。

慢性根尖周炎疼痛并不明显,是所谓的“隐隐作痛”。

急性根尖周炎疼痛就比较剧烈了,有明显的咬合痛,对应根尖区有压痛、肿胀,严重的时候脸也会肿痛起来。这份疼痛在根尖脓肿形成时达到高峰期,脓肿破溃引流后有所缓解。

不过根尖周炎的疼痛比较好定位,哪颗牙齿在作怪基本自己能辨别。


根尖周炎疼痛的处理

首先要对牙齿进行开放处理,打开牙髓腔,去除牙髓,疏通根管,建立引流,如果脓肿已经形成,还要切开引流。严重者配合口服消炎药,一般一周左右疼痛缓解。疼痛缓解后可进行根管治疗等处理。

提醒:根尖周炎疼痛缓解时间因人而异,因病情而异,缓解后还要继续治疗。


四、牙周炎

牙周炎的疼痛特点

牙周炎在慢性期疼痛并不明显,不过会有不同程度的咬合痛。

牙周炎急性发作时牙龈红肿、疼痛剧烈,类似根尖周炎,但症状相对会比较轻。如果不管不顾,牙周炎进一步发展,就可能伴发牙周脓肿,在患牙牙龈处形成肿胀凸起,疼痛剧烈,患牙有“浮起”的感觉,牙齿松动明显,叩牙会疼。

牙周炎疼痛的处理

牙周炎在慢性期疼痛不明显,此时可进行洁治、刮治、根面平整等以清除龈上、龈下的菌斑,牙石及坏死牙骨质。

牙周炎急性发作时可出现类似根尖周炎样的疼痛,此时可进行局部冲洗、上药。如有牙周脓肿形成,可切开引流。

提醒:牙周炎急性期疼痛缓解后,还要进行漫长的治疗和维护,信心和坚持很重要。


五、智齿冠周炎

智齿冠周炎的疼痛特点

智齿如果没有完全长出来,或者干脆长成了阻生齿,容易引起牙冠周围组织炎症。智齿冠周炎常以急性炎症形式出现,发病时,我们会感觉到智齿后面的牙龈胀痛,当我们咬东西、吞咽、开口说话的时候疼痛比较明显。病情如果继续发展,疼痛明显加剧,你碰一下那颗牙都很痛,而且不止牙痛,同侧的头面部也会痛。严重时还可能使得咀嚼肌受牵连,导致我们张口困难、吞咽成问题。

炎症严重时还可以引起颌周间隙感染或者骨髓炎。


智齿冠周炎疼痛的处理

局部冲洗上药是智齿冠周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果炎症较重,还应全身使用抗菌素治疗。需要注意的是:疼痛期间不能拔牙。

提醒:冠周炎可以用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来形容。也就是说也许很轻也许很重。疼痛缓解、炎症消退后一定要记得拔掉智齿,千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等再次发作又后悔莫及。


六、牙隐裂

牙隐裂的疼痛特点

牙隐裂就是牙齿上那些非生理性的小裂缝,一般不太容易发现,如果裂纹深入到牙本质,那就会产生牙痛。牙痛的程度就看你牙齿裂的程度了!

如果裂缝没有裂到牙髓,那症状就比较轻了,一般只是冷热刺激时会痛,或者吃东西时偶尔疼痛,但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如果隐裂加深波及到了牙髓,那疼痛症状就明显多了,咬合后会出现短暂剧痛,牙髓出现炎症时表现出牙髓炎的疼痛特点。当完全裂开时,疼痛就会剧烈到你压根不敢咬合。


牙隐裂疼痛的处理

隐裂较轻,无明显疼痛时可以调合、充填治疗; 如果隐裂较深,疼痛明显应尽快做根管治疗(按牙髓炎的疼痛进行处理),然后做全冠保护,防止患牙折裂。如果牙齿折裂引发咬合疼痛,则要先拔除折裂片再视情况处理,最糟的情况就是全部拔除。

提醒:隐裂可能直接导致纵折而拔牙,有症状及时处理,根管治疗后做牙套保护。


牙痛问题主要还是来自于口腔健康问题,想要远离牙痛,就要注意口腔健康,预防各种牙齿疾病。

首先要注意刷牙,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个牙齿都要刷到。建议选择软毛、头小的牙刷,刷牙时牙刷倾斜45度,放在牙齿和牙龈交界的地方,左刷刷右刷刷,每次至少要刷两分钟。

其次要定期到口腔科进行洗牙,清除沉积的牙结石,预防牙周疾病。定期检查,尽早发现潜在的牙齿问题,以便尽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如果牙齿疼痛,千万不要硬撑,牙痛的原因很复杂,发生牙痛症状时尽量找医生!也不要总是依赖止痛药,止痛药只能止住一时的疼痛,不能根治牙痛,避免牙痛复发,还是要尽早治疗病根。


本文是刘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