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像引导放疗技术在鼻咽癌调强放疗中的应用
放射治疗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提高放射治疗的治疗增益比, 即最大限度地将放射线的剂量集中到病变(靶区)内,杀灭肿瘤细胞,而使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少受或免受不必要的照射。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因素会导致产生摆位误差,造成肿瘤治疗部位的偏移以及周围危及器官( 正常组织) 的照射剂量超过限制。以往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的位置验证多采用传统的射野影像( Portfilm) 或电子射野影像设备( 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 EPID) , 这两种验证方式的主要缺点是采用兆伏级的X 射线, 其一是采集的图像分辨率很低, 只能靠比较明显的骨性标记作为匹配的区域, 如正位片的鼻中隔和侧位片的第一颈椎、椎体前缘或者下颌骨, 可取的信息量较少; 其二是图像的匹配是依靠医生的个人判断, 不能自动匹配, 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为解决这个问题, 较先进的放疗设备将加速器与图像采集设备整合, 实时采集图像信息并计算误差值, 经输入到自动摆位系统进行自动校正, 即为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mage guided radiotherapy IGRT )。IGRT能够在治疗期间随时监控并校正肿瘤的移动, 包括人为和设备引起的所有误差,实时监测肿瘤或其标记物。文献报道:图像引导放疗技术对提高鼻咽癌调强放疗精度有较大的帮助,通过锥形束CT(CBCT)对放疗摆位中出现的线性误差和旋转误差进行校正, 可明显缩小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使头颈部恶性肿瘤调强放疗患者的MPTV缩小到2mm以内, 提高了放疗的精确性。
我院的Varian IX IGRT 加速器配备OBI系统,能够获取CBCT图像, 并通过重建得到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的三维图像, 然后再与参考图像做自动的骨性匹配, 得到线性及旋转4个方向(左右,头脚,前后,床的旋转)的误差, 然后再把这些误差值进行在线校准或者离线分析,从而完成CT校正, 为精确放疗提供了真正的技术保证。
云南省肿瘤医院李娅,杨毅,张明等在院内率先开展了图像引导下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本文是杨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