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对耳朵有毒性的药物
听力障碍是人类最常见的感觉功能障碍,广泛影响人的健康,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经济社会问题。听力损失尤其对于处于发育期的儿童,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会对儿童的言语、语言、认知能力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造成听力语言残疾的原因包括药物、遗传、感染性疾病、意外事故等。在我国,有相当比例的感音神经性聋是由于耳毒性药物不当使用引起的。药物中毒性耳聋是指因使用某些药物治疗疾病或人体接触某些化学制剂所引起的耳聋。
现已发现耳毒性药物已达百余种,多为临床常用药物,主要包括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疟疾药、止痛剂、利尿剂、麻醉剂、抗惊厥药、抗炎药物、抗癌药物、抗结核药物、心血管药物、避孕药、砷、汞等制品。
0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所引起的药物中毒性耳聋。此类抗生素因其广谱高效的抗菌作用以及低廉的价格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控制革兰阴性和阳性菌感染。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患者在我国发病率为0.035%,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我国聋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占药物性耳聋的97%,其中28%有家族遗传史。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小诺霉素、新霉素、洁霉素等。一般认为,该类药物的耳毒性顺序为:新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小诺霉素。
氨基糖苷类药物致聋患者可分为两类,一类因接受了毒性剂量的药物而致聋,这类病人多无遗传背景;另一类接受了常规剂量或单次剂量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而致聋,这类病人有遗传家族史,研究发现与线粒体12SrRNA基因第1555位AG均质性点突变有关。
氨基糖苷类药物致聋主要临床表现为耳聋、耳鸣、眩晕及平衡障碍。耳鸣往往出现于耳聋之前,多为双侧性,呈高调音,早期为间歇性,后发展为持续性。耳聋多呈双侧对称性,早期为高频听力损失,即对4000~8000Hz听力损失,但对低频(语言频率)即125~4000Hz影响不大;自用药到出现耳聋需要一段时间,且还有明显的延迟作用。听力损失在用药停止一段时间后发生,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晚期表现为全频程的听力丧失甚至全聋。听力损害一般为不可逆性。
氨基糖苷类药物所致耳聋应重在预防:
(1)家族中发生过氨基糖苷类中毒者,其发生中毒的可能性比一般人大得多,用此类药时应审慎;
(2)对于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糖尿病、感音神经性聋、噪声性聋者,应慎用;
(3)婴儿以及胎儿的耳蜗和肾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较高,同时儿童对于耳毒性早期症状无法正确表达,老年人自身肾细胞发生萎缩、药物排泄减慢、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下降,因此对于65岁以上老人、孕妇、6岁以下幼儿应避免使用此类抗生素;
(4)既往使用过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其他耳毒性药物,或听力有损失者,应特别慎重,防止蓄积中毒;
(5)通常情况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使用疗程应在7~10天以内,若患者病情需要应增加治疗疗程,应在治疗前进行电测听和前庭功能试验。
(6)氨基糖苷类药物不宜用作轻、中度感染和门诊一线用药。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的治疗应早期进行,以营养神经药物为主。早期轻度下降者,听力多可恢复。对于中毒时间久的耳聋,一般治疗无明显效果者可考虑选配适宜的助听器或行人工耳蜗植入术。
02卡铂和顺铂
卡铂和顺铂是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其常见的副作用是引起患者高频听力损失,严重者会引起全部听力丧失。儿童对该类药物的耳毒性较成年人更加易感。该类药物的耳毒性在于对耳蜗内毛细胞、螺旋神经节和血管纹全方位的破坏,这种破坏不仅包括其本身引起的细胞内外环境的变化,还包括其激活的细胞凋亡途径引起的细胞凋亡。
03袢利尿剂
袢利尿剂包括利尿酸、呋塞米可以引起可逆性听力损失,但用量过大或肾功能不良者使用则会造成永久性聋。袢利尿剂通过作用于髓袢升支上皮细胞抑制Na+-Cl-的重吸收起到利尿作用,从而广泛用于迅速去除循环系统过多的液体负荷,如高血压或充血性心衰。然而这种对Na+-Cl-重吸收的干扰同时也干扰了位于血管纹上的Na+-K+泵,阻碍Na+-K+交换,引起细胞内的水钠储留,导致了内淋巴液内离子浓度的失衡,细胞间隙出现水肿,血管纹受损,血管纹功能的失调。其典型表现为在静脉用药后短时间内出现耳鸣、耳聋、眩晕等类似梅尼埃病的表现,通常在停止用药数小时恢复。
04水杨酸盐药物
水杨酸盐药物被广泛用于解热镇痛,但其在血清中浓度超过1.45mmol/L即可出现耳毒性,耳鸣大多为主要首发症状,逐渐会出现轻中度听力下降,一般为可逆性听力下降。日服10~12片325mg阿司匹林可引起可测出的听力损失。有研究认为水杨酸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膜表面的钙离子通道,影响钾离子内流,导致细胞去极化能力增强,进而引起听觉系统自发放电增多,从而引起耳鸣。
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医生掌控用药规范及监测不良反应早期症状得到有效预防。临床实际工作中,医生需要严格掌握耳毒性药物适应症,注意监测病人耳鸣、听力下降等耳毒性表现,及时停药或更换用药,以减少耳毒性的发生和降低损伤程度。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