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静怡 三甲
王静怡 主任医师
陕西省中医医院 老年病科

用中医药调养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一)

1661人已读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通过中医药的调养,使生活质量提高。中医中药也的确在这方面有所专长,使许多患者或亚健康的人群获益。但是在临床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误区,下面我们分八个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进行必要的检查,排除器质性的病变。

大家到中医医院来,向医生诉说自己的症状,就想中医调养一下。但是作为医生,出于对患者负责,应该排除想到的疾病,才不会耽误病情。其实这是有很多血的教训的。例如:多年前,我的一个亲戚,因为血压高来门诊看病,在我询问了她没有家族史,血压又很高,心电图也有改变的情况下,给她开了肾上腺CT扫描和一些化验,也开了降压药。当时CT还是自费的,她可能认为没必要,就没做,降压药服后血压有所下降。过了一段时间,她来复诊,我发现她没做, 想着她可能有看法,也没好意思再坚持。加上当时我担任着行政工作,特别忙,之后也就没有再追问。以后她隔一段时间到门诊找我,因为门诊病人较多,自己人开一些药就走了,但降压效果总是不理想。直到一次我把她收住院,才做了CT,果然显示有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但是距离她第一次就诊已经很长时间了。当我们回过头看第一次的病历都很无语。手术切除后,高血压就完全痊愈了。临床上一些症状就是身体发出的信号,是疾病的蛛丝马迹,医生有责任排除一些想到的疾病,这时也需要患者的配合,即使检查结果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不要总以有色眼镜看医生。临床上有一些病人见医生开了检查单就觉得是医生想挣钱,往往拂袖而去。特别是有的病人会说,我就想吃点中药。不作检查,其实这是对医生的不信任和对自己的不负责任。生命现象太奇妙神秘了,疾病——这个患者和医生共同的敌人,又是多么复杂深奥。我们发明了那么多的医疗设备,诊断水平现在已经深入到了基因水平,尚且有那么多的病搞不清病因,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中医大夫再修炼,也不能代替CTMR、不能代替各种化验等等。要相信绝大多数的医生都是为病人着想的,因为门诊病人很多,医生没有时间、也没有义务给你讲他每一个门诊病人临床诊断的思路,由于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所以往往会造成一些病情的延误。

我们给大家举一些例子。例如:

1、特别怕冷,要排除甲减、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抑郁症等。

2、汗出很多,要排除甲亢、颈椎病、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3、口苦、口臭,舌苔长期很厚腻,要排除胃肠疾病,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是否阳性?胆囊疾病等。

4、头痛头晕,失眠,性格改变要排除颅内的肿瘤、脑血管病变,高血压、精神疾患等。

5、心慌心悸,疲乏无力,要排除心脏疾患。

6、反复的感冒造成疲倦、失眠、气短,要排除病毒性心肌炎,肺结核等病变。

7、消瘦明显,要排除糖尿病、结核病、肿瘤、抑郁症等。

等等等等。

所以在患者自觉有一些不适,要求中医调养的时候,我们都会询问患者的体检状况,尤其是从来没有体检过的人,要特别重视。即使体检结果没有问题,医生根据您的情况也会开一些必要的检查。

二、要进行中医的体质辨识

原因:

1、体质是一个人相对稳定的身心素质,是遗传和后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在急性和亚急性病变时,病程变化较快,并有一定的规律。例如:

感冒,有潜伏期(无症状)——

发作期(发热、鼻塞、流涕、全身酸痛等)——

——出现三种结局

——逐渐痊愈。

——转成气管炎、肺炎(发热、咳嗽、咯痰、胸痛、气短等)

——自身免疫缺陷——病毒性心肌炎(心慌、心悸、心痛、气短等)

这时候,医生根据对患者的望闻问切得出的“证”的变化,辩证施治,理法方药会随症变化加减,甚至完全不同。而调养是一个慢性的过程,针对的是亚健康或临床前期的状态,或者就是慢性病,它变化很慢,与人体的整个心身状态密切相关,所以,中医调养要辨体质。

2、体质辨识的标准是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虽然古已有之,但没有进行过规范的研究。之前的很长时间是一个国家的课题组,全面检索了历代医家的文献,并对11万多人次进行了实际的测试,借鉴了心理学等学科的测试方法,研究设计出来的。我们应用了多年,觉得临床效度还是不错的。

3、因为调养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医生必须准确的把握患者的整体状况,而门诊与患者的接触有限,不借助现代科学的工具,很难定性定量的准确把握。我们常听患者说,某某医生说我是肾虚,某某医生说我是痰湿重,某某医生又说我是脾虚,医生,你说我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时候如果做了体质辨识,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也许,这个患者的体质辨识结果就是“气虚痰湿体质”,这几个大夫说的都没有错,“气虚”就包括有肾气虚和脾气虚,但是他们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部分,并且因为是混合体质,孰轻孰重没有量化的结论,体质辨识就可以使问题得到解决,而且大夫们可以意见统一到一个大的前提下。我认为,这是中医和现代科学结合后的发展,临床的应用也证明效度不错。

所以在进行中医药的调养前,为了让医生准确的把握你的状况,需要做两件事,一是完善必要的检查,二是做体质辨识,是很有必要的。

三、在确定有器质性病变的时候,西医或中医治疗和体质调养相结合,可以各自发挥其长处

许多慢性疾病的全程,这其实是中医调养的最广阔的领域。

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心理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

1、例如,患者有高血压,尽管已经血压控制的可以,但是有很多不适症状,,按照体质用中药调理后,不但自我感觉会好很多,而且可以减少降压药的剂量,平稳血压。

有一个患者高血压十余年,同时精神也非常紧张,有典型的白大褂高血压现象,(180/110,心率100-120/分)同时吃两种降压药血压仍然波动很大,伴有失眠、头痛、头晕、全身酸痛等症状,也吃了很长时间的中药,效果均不显著。经过体质辨识为阴虚兼气郁体质,经用补肾滋阴的膏方和疏肝解郁的汤药交替服用,调养一段时间后,很多症状消失了,血压也逐渐平稳。现在服用半片普通倍他乐克,一日两次,每天的费用才4毛钱。血压保持在120/70mmHg左右,心率也在70-80次。之后中药也减到每天喝半付。

2、癌症的患者,在手术后,放化疗过程中及之后,根据体质偏颇和治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中医调养是很有必要的。这里可能会有两个误区。一是拒绝西医的手术和放化疗。现在网上有一些很极端的帖子,认为这是对患者的摧残,这是不对的。要相信现代医学的进步,癌症决不是纸老虎,这些方法尽管副作用很大,有敌我不分的弊端,但是千千万万成功控制癌症,甚至痊愈的病例证明,它们对杀灭癌细胞,挽救病人的生命还是有用的,不应该盲目拒绝。癌症治愈尽管和患者的心态、身体状况有关,但是仅凭这些战胜癌症的几率太小了。拒绝手术的例子就是梅艳芳和陈晓旭,她们因为各自不同的原因而拒绝切除子宫和乳腺,结果过早的去世了。其实宫颈癌和乳腺癌的临床治愈率是很高的。当前,现代科学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的,现在有些肿瘤,比如说肺癌,已经有了靶向治疗的药物,虽然仍然有副作用,疗效也还待进一步的评价,但是它已经可以针对肿瘤细胞来发挥作用了。

这些疗法对人体的副作用,恰恰可以通过中医药的调养来减轻,并且可以提高自身的正气来加强对癌细胞的抵抗,这已经被许多的临床实践所证明。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的整体状态,延长存活期,减少复发,或者长期稳定肿瘤,带瘤生存几十年,甚至肿瘤完全痊愈的病例是很多的。

3、另一个误区是过度的治疗,特别在一些医疗和经济条件都很好的人,什么先进用什么,什么贵用什么,听到一些成功的案例就恨不得所有的方法都用到自己身上。因为癌症的治疗是一个很个体化的过程,对医生而言,每一个病人都是一个新的课题。也许过去的很多经验都用不上,都需要摸索最合适的方法,而且谁也没有十分的把握,所以医生没法拒绝患者求新求全的要求。尽管西医也有一些营养的药物,但是从中医的角度讲,就是过度的打击了人体的正气。在疾病的过程中扶正和祛邪是医生要时时权衡的,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临床治疗学的艺术。其实有些名人患癌后反而没有人均的存活期长,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

总之,在患了慢性病的全过程中,要应用现代医学成熟或者尚不太成熟的技术的同时,中医药的调养是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的。

王静怡
王静怡 主任医师
陕西省中医医院 老年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