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杨志仙 三甲
杨志仙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儿科(神经专业组)

解读“天书”的人

2734人已读

杨志仙:解读“天书”的人

主笔:大医生兵器谱荆冰

(注:本文撰写于2015年,略有改动及删减)

杨志仙大夫有个“绝技”——看了脑电图,不等家长开口,孩子在家什么样儿她就一说一个准儿。

“孩子是不是一睡觉就发作?”
“是不是先吐,再抽?”
“孩子从小是不是特别爱笑,走路不稳,语言能力也不太好?”

甚至很多家长都没注意到的细节,经她一提醒,也想起来了:“还真是这样!”

家长们顿时对眼前这位女医生刮目相看。

杨志仙,北京大学妇儿医院神经内科教、博士生导师,从事脑电图监测已经整整15年。

看天书,寻找激起涟漪的小石子

很多人没机会见到脑电图,只要见过,评价只有俩字:天书。

一个文字都没有,满幅纸上,全是花花绿绿的线条,像是不懂事孩子的信手涂鸦,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有什么规律。

杨志仙却每天都要捧着一筐筐病例及初步打印的脑电图纸,对着电脑对每例病人原始记录状态的脑电图及初版的脑电图报告津津有味地逐一审阅。她和脑电图之间,像是相知多年的老友,彼此熟悉,心照不宣。它的世界,她最懂。

脑电图,是鉴别和诊断癫痫的金标准,每一个癫痫病人必做,而且不止一次地做。如果患者为癫痫发作,在出现临床表现的同时脑电图会出现异常放电。如果患儿可以通过手术根治的话,那术前定位更加重要。“就像水里扔个石子儿,激起涟漪,但是从哪起来的,必须找到那个头。定位越准,切得越精确,越不影响今后的功能。”

有个外地的孩子,爱睡觉,家长形容他睡觉时候胳膊腿抖,大喊大叫的,家长怀疑是癫痫,当地医院因为“脑波慢”先是按脑炎治,发现孩子还是嗜睡,又按癫痫治,吃了四五种癫痫药,换了好几个病历本,好几年过去,病情依然没得到改善,她一看脑电图,“这是发作性睡病的孩子总是困倦导致的脑波慢啊”。

儿童的发病不同于成人,会有阶段性变化。哪个阶段用什么药,甚至有着很严格的界限。

比如婴儿痉挛,常见于六七个月大的孩子,用“奥卡西平”(一种癫痫常用药)有些不适合甚至反而会加重孩子病情。但在孩子两三个月病情初起时,还未出现痉挛发作,仅表现为局灶性发作,此时在尚未发展成婴儿痉挛的节点上,就得靠杨志仙通过脑电图来分析解读并提示临床医生用药:虽然局灶性发作可试用奥卡西平,但间期放电有往婴儿痉挛转的倾向了,则可能有时要慎用!

读脑电,从皮到瓤也能从瓤到皮

寻常人眼中那些杂乱无章的线条却无声地传递给杨志仙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她对疾病的认识越全面,信息量也就越大。

读博士之前,杨志仙是名综合儿科医生。6年综合儿科临床经历及之后持续的儿科神经专科经历,让她读脑电图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考虑,因而更准确,更全面。也正因如此,她说自己现在读图,可以“从皮到瓤,”也可以“从瓤到皮”。

这意味着,看到脑电图,患儿的症状就全在她脑子里呈现了,反之,门诊中每看一个病人,他的脑电图应该是什么样的,她也完全可以倒推。

给提示,让医生患者都少走弯路

脑电图室,更多接触的是图,而不是人,所以更多时候给予的是“提示”。

每份脑电图报告都含有指导临床的信息,作为临床医生身份时,能很好的利用脑电图的优势,精准的诊治癫痫;在作为脑电图医生身份时,希望“给临床医生一个提示,大家都会少走很多弯路”。


杨志仙
杨志仙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儿科(神经专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