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姜欣 三甲
姜欣 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针灸微创肿瘤科

癌性疼痛久治不愈,不妨试试中医

2188人已读

癌性疼痛是很多肿瘤患者不得不面对的梦魇,严重时痛不欲生。据报道,约50%的肿瘤患者会出现疼痛,70%的晚期肿瘤患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因为各种原因50%80%的疼痛未能得到有效控制,造成很多癌性疼痛久治不愈。正因为癌性疼痛的巨大危害,针灸缓解癌性疼痛一直是国外,尤其是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等机构,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什么癌症患者会出现疼痛难耐?

肿瘤作为人体一个异常的“赘生物”,其出现不属于人体任何正常组织,也势必占据原本属于正常组织的空间,造成局部压力大增,甚至压迫正常组织,造成张力增大,形成“胀痛”;其次,恶性程度高的肿瘤甚至很小就会发生局部的浸润,侵犯到局部的神经、血管、淋巴管等筋膜内组织,引起“刺痛”“窜痛”等;最后,肿瘤治疗过程中或者组织修复时,无菌性炎症渗出或感染也会发生疼痛,比如放疗引起的会阴痛、褥疮痛等等,与局部炎症红肿热痛有关,这也是张力增大的表现。这些不同形式的疼痛对于晚期肿瘤更为突出,而且往往是多种形式并存,因而治疗也容易顾此失彼,久治不愈。

西医认为,疼痛作为一种人体主观的感受,是由人体广泛存在的疼痛感受器感知疼痛刺激的相关信息,并且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导至大脑,形成痛感。因此,针对疼痛这条感知、传导的过程,西医学发生了很多治疗的手段,如口服阿片类药物、神经阻滞/阻断等等。此外,西医还会用到微创、放疗等针对肿瘤治疗,由于继发水肿,部分会引起另类原因疼痛,造成痛上加痛。因此,疼痛是现代医学非常棘手的一个疾病。

癌性疼痛根结在何处?

局限于疼痛感知、传导过程,就容易过分重视神经在癌性疼痛治疗中的作用,进而忽视了神经的生活环境及与其伴随其他结构。纵观全身神经的在人体分布循行,均具有筋膜包绕。这种全身的筋膜都是连续性的,包裹器官、血管、神经、肌肉等所有组织,同时可以深入到器官内部,即“间质”,构成了一张遍布全身内外的网络。筋膜腔虽然存在一定的伸缩功能,但是肿瘤侵犯到筋膜或者因为局部无菌性炎症、渗出等病理过程,造成筋膜腔内张力增大,进而使得神经受压会引起疼痛。因此,筋膜张力/压力增大才是癌性疼痛久治不愈的根结,是癌痛的元凶。减压是治疗顽固性癌痛的最有效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疼痛部位并没有肿物,那疼痛部位肯定在肿瘤神经传导或筋膜延伸侧,这时减压不在疼痛部位,而是需要探寻周围筋膜组织压力,找出着力点减压治疗疼痛就会迅速缓解。

image.png

西医治疗癌痛思维需要升级解锁

目前西医多从神经纤维与递质入手治疗疼痛,思维有些局限。事实上,对解热镇痛药物、双膦酸盐治疗癌痛的现有认识和应用远远不够,亟待升级。解热镇痛药物可以解除炎性因子刺激,也可以治疗一些疼痛相关物质,如前列腺素等。至于双膦酸盐治疗骨转移疼痛,有些大材小用,中医来看它其实是一个凉血活血药物,凉会造成上感样症状、心动过速、疼痛一过性加重;活血药物会减轻疼痛。德国科学家报道,双膦酸盐能减轻脏器转移几率,减少脏器转移机会就是减少血道转移机会,如能在血道转移方面做深入研究那可能在癌痛方面将有大的突破。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活血化瘀治疗癌痛至关重要。

疼痛局部由于压力升高,血运不畅,很多口服药物往往难以到达局部发挥一直疼痛物质释放的作用,中枢性的止疼药存在多系统功能抑制的副作用。因此,西医治疗尚缺乏局部减压的手段和针对性方法,也是亟待解锁的症结。

癌性疼痛中西医汇通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中医对各种疼痛一个总的认识框架。“不通”侧重于瘀堵不通,表现为刺痛、胀痛、热痛据按或者不喜按等,与局部张力增大、通道不畅密切相关;“不荣”侧重失于濡养滋润,表现为隐痛、拘挛疼痛、喜温喜按等,与虚损不足密切相关。不通与不荣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犹如硬币的两面,临床往往需要兼顾。

受累组织不同也会出现不同性质的“不通”,疼痛症状表现也不同。如,血管受累,血运不通,多表现为针扎样的刺痛,固定不移,与“血瘀不通”有关;神经受累多是走窜或者游走不定的疼痛,抑或是牵扯样疼痛,与“血虚生风”有关;筋膜腔内压力增高,多是胀痛,与“气滞不通”有关;淋巴管受损,淋巴液外渗,容易造成湿邪在局部聚集,可能出现重痛,与“痰湿”阻滞不通有关。

气血虚损或者因为肿瘤压迫不能到达痛处,多为“不荣”,表现为空痛、酸痛等等,与虚损不荣有关。

总之,癌性疼痛虽然都是疼痛,需要明确不通与不荣的本质,治疗时便存在疏通减压与补虚益损疗上的差异,临床医生应加以详细分辨。事实上中西医对癌痛的认识是相通的,肿瘤局部疼痛多是不通则痛,非肿瘤局部疼痛多为不荣则痛。

中医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聚焦于疼痛不通与不荣的差异,中医治疗手段的选择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有必要对中医常用止疼疗法的侧重点、功能主治、优劣等深入明确,方能用兵如神,效如桴鼓。现将我们临床常用的手段举例如下,供大家参考。

1)火针 将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起到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的作用,侧重于“温”与“通”,祛寒补虚,疏通经络,因此起效快,作用强。同时,火针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能够通过缩小肿瘤、减小筋膜张力而止痛,往往是寒凝不通类疼痛的首选。可以说,火针对淤痛和虚痛“通吃”。操作时可在疼局部针刺,范围较大可以考虑沿神经分布的夹脊穴,隔天一次。

2)刺血拔罐 “针刺放血,攻邪最捷”,该方法能够快速缓解瘀堵状态,减轻局部压力,同样起效快,作用强,因此多用于治疗“瘀痛”。刺血拔罐重在从血的层面疏通,对气滞改善并不明显,因此对胸胁等部位气滞为主的疼痛效果欠佳。临床常在痛点或者病灶周围做刺血拔罐,往往一次见效。

3)刺络放血 针刺某些穴位或体表小静脉而放出少量血液,祛瘀减压,也多治疗“瘀痛”。常用三棱针、蝶形针、注射器针头等,同样针对血瘀不通的情况,尤适于不能做刺血拔罐部位的疼痛,比如头痛、口腔内的疼痛等。该方法贵在灵巧,往往给人四两拨千斤的感觉。

4)针刺 能够促进神经再生,减少疼痛类物质释放,常用的针具有毫针、豪韧针、芒针等。其中,毫针长于调气,多用于肝癌肝肿大、浅表肿瘤压迫引起的疼痛可在肿瘤四周毫针围刺,或者特殊穴位的针刺,如期门、府舍、腹结等,多适用于晚期肿瘤体质极差、不耐攻伐、气滞不通的患者;毫刃针因其针尖成小“刀刃”状,善于疏通,多用于表浅肿瘤、结节等,尤其是腹部皮下结节的松解;芒针较长,尤适于位置比较深的疼痛,如宫颈癌、直肠癌放疗后与膀胱癌引起的膀胱疼痛(中极、水道、归来、关元、石门等);鼻咽癌放疗后颈肩部疼痛与胸胁疼痛(阳陵泉下三寸);鼻咽癌放疗后咽痛(从天荣向咽部针刺)等。针刺既治疗“瘀痛”又治疗“虚痛”。针具选择很讲究,选穴也非常重要。

5)艾灸 我们针对疼痛的共性特点,研制了“立笑艾”,即是通过对患处艾灸,增加温通辛散的作用,与火针作用类似。同时艾灸能够很好的补元气、化痰湿、散寒郁的作用,对虚痛、寒湿痛、寒实痛也有明显的效果。该方法往往与其他的方法并用,如放血后局部艾灸,既能补元气防止攻伐太过,又能温通,增加疏通的作用,效果尤佳。

6)手法 对因放疗、手术术后导致粘连或者慢性损伤进行手法按摩松解止疼,此法同样是降低张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多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常用的有:颅底肌肉溶解、肩及腋下松解、肋弓下松解、盆底松解、腰痛一把抓等等。

7)中药 中药灵活多变,或疏通或补益,或口服或外用,比如阴证方外敷抗肿瘤止疼;复元活血汤针对顽固的胸胁疼痛等等,不一而足。与西药止痛药不同的是,中药口服止疼不会出现便秘、呼吸/心跳抑制、幻觉等精神异常种种不良反应,同时也与医生的辨证施治水平密切相关。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中医止疼绝不是慢郎中,贵在用对。所谓“用对”,除了要考虑方法用对,还有治疗强度、治疗部位(是否能够到达筋膜)、治疗手段联合等等方面。希望通过我们的分享,能够给同道以帮助,给患者战胜疼痛的信心,同时我们也欢迎患者前来咨询、诊疗,共同战胜癌痛。

姜欣
姜欣 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针灸微创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