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吴乌德勒胡 三甲
吴乌德勒胡 副主任医师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老年糖尿病患者注意啦,肌少症是怎么回事?

3170人已读

老张今年70岁,糖尿病有20余年了,最近发现走路没劲,步速减慢,有时拧不开矿泉水瓶盖,爬楼梯需要扶着扶手,爱旅游的他很是纳闷,平时血糖控制的很好,也没有其他的心脑血管毛病,什么原因?

很可能是因为肌少症(Sarcopenia)导致的。

ec5e3b932676f9a16d12a080385bab3f-400x400.jpg

Sarcopenia是希腊语,sarco=肉肌肉penia=减少消失该用语是由美国科学家Irwin Rosenberg在1989年被提出。肌肉量逐渐减少,机能逐渐下降的状态叫肌少症,主要机制是肌肉的合成与分解失去平衡,分解超过合成所致。主要原因有营养不良、运动量不足、体能和认知能力减退等。

a16a7aeebc913ba9c28403774e58b040-1-768x441.png

一般情况下,20岁的年轻人与70岁的老年人相比较,其肌肉方面:

  • 骨骼肌面下降2530%

  • 肌力下降3040%

  • 50以后,每年肌肉量下降12%左右

  • 减少的肌肉变为脂肪

如果上述情况加重则考虑为肌少症。

fall-down-150x150.png

据统计,老年糖尿病患者中30%的人有肌少症,肌肉减少到了一定程度,会影响正常生活,可导致走路费劲、长期卧床、容易摔倒等后果肌肉减少后活动量会下降,活动量减少后体力也会变差,肌力减弱,肌肉减少进一步加重,变成恶性循环,最终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然而,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其进展速度更快。肌肉是糖代主要。肌肉在胰素作用下,摄取利用末梢血液中80%以上的葡萄糖。肌少症时肌肉量的减少,使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利用,引起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下肢肌肉的质和量、肌力容易减退,容易引起肌少症,肌少症又容易引起升血糖,形成性循。同时需要注意糖尿病患者中肌少症与肥胖同时存在时,素抵抗、炎症等进一步加重肌少症。所以,肥胖糖尿病患者有肌少症时比普通肥胖更可怕。

那么怎样预防和治疗肌少症呢?

OIP.6AR4WtfijdBFVLLQnigLwwHaEy.jpeg

  • 适当摄入优质蛋白来提高合成肌肉组织

为了增加肌肉,减少脂肪,调理饮食很重要。控制总热量,均衡营养,适当摄入优质蛋白。有些人,包括糖尿病患者,为了减肥,为了控制血糖,过度控制饮食后,虽然减掉了脂肪,同时肌肉也少了。所以,咱们常说的“管住嘴、迈开腿”需要正确理解,科学执行,有的人自从得了糖尿病后基本就不吃肉了,这是个误区。先保持正常体重,不能瘦下去,再就一定要满足身体所需要的热量以及营养。为了维持肌肉量和肌力,积极摄取肌肉合成的原料,如肉、鱼、蛋、乳制品等富含蛋白质食物。建议:7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摄入蛋白类60g/天、女性50g/天。但是,肾功能不好的患者要注意蛋白质会加重肾脏负担,需要有专业医生指导下摄入蛋白质。

protein01-300x225.jpg

动物源的蛋白质中所含的氨基酸是肌肉合成的主要原料,而且有研究报道,运动后立即摄取蛋白质的话,对肌少症有更好的预防效果。

有报道称,生素D不仅骨骼,还可增强肌力。类食品富含生素D,通过增加日晒能促进合成体内生素D,在阳光下步行,不仅运动了,还补充了生素D

7a9bd89e86e5b4a433764738e8e4f306_s.jpg

  • 预防肌少症更重要的是做运动

运动将恢复有用的肌肉,减少多余的脂肪。预防肌少症,做“抵抗运动”更有效。所谓抵抗运动,是指蹲起、仰卧起坐等对肌肉产生负荷的运动,关于锻炼肌肉,到了多大岁数都不晚,但要注意度和量。特别注意的是,如果不运动,小腿和大腿的肌肉最容易衰退。站起来时需要的是大腿肌肉,维持平衡需要小腿肌肉。研究指出,抵抗运动和有氧运动同时有的运动更有效的保护肌肉和预防肌少症引起的肌萎缩。

建议:

  • 走步:每天20-30分钟(每天2000-3000步以上)

  • 锻炼肌力

1. 单腿站立:单腿站直,抬起另一只脚。一只手可放在椅子或桌子上。左右腿各1分天3次。

kataashi-age-300x234.jpg

2.下蹲作:两脚分开,臀部向后,做蹲起动作。注意不要膝盖向前弯曲!以深呼吸的速度反复5~6次,天3次。

squat-300x200.jpg

3.曲伸动作:后背不要靠在椅子靠背上,适当伸直后背,再慢慢将一膝盖伸直抬高,停一秒后慢慢恢复原位。伸腿呼气,复位吸气。左右侧各15次,每天做2套。

mage-nobashi-300x171.jpg



总结:科学的营养和运动可以预防肌少症。

吴乌德勒胡
吴乌德勒胡 副主任医师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