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体压缩性骨折:老年人腰背痛不能忽视的病因
《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是1993年发行的一首歌曲,当时也算风靡大江南北,绝对是广场舞的劲歌金曲。
歌词里写道:“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笑得春风跟着用力摇,摇呀摇呀摇;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扭得飞花随着白云飘,飘呀飘呀飘”。
三十年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撞到了腰可能是这样:

三十年后,韶华易逝,光阴荏苒,再撞到腰可能就是这样:发生了压缩性骨折而起不了床了 o(╥﹏╥)o

骨质疏松与压缩性骨折
随着年龄的增长,约40岁之后我们身体的骨量开始流失,女性由于绝经后内分泌激素变化的影响,骨量流失更快,从而可能会导致一个问题,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就是骨质疏松。我国50岁以上约1/5的中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

如上图所示,骨质疏松的骨质,就好像木质建筑被蛀虫啃食得千疮百孔,强度降低自然更容易断裂。由于脊柱主要承受着躯干的重量,受重力作用向下传递,因此最常见的骨折类型就是压缩性骨折。表现为椎体前柱的塌陷,后柱相对完整,可引起局部的后凸。

美国统计的数据显示每年约有75万例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病例,根据我国和美国的人口数目比例,可粗略推算我国每年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数目约500万例!约16%的女性和5%的男性会经历此劫。
骨质疏松是压缩性骨折最常见的病因,其他相对少见的病因还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椎体转移性肿瘤等。
压缩性骨折的表现
年轻人摔倒,拍拍屁股,站起来接着又蹦又跳,老年人则完全不同,由于骨质疏松,低强度的暴力如滑倒,臀部着地,便有可能引发椎体压缩性骨折。
摔倒当时疼痛可能不明显,过一段时间比如第二天睡醒后腰背部疼痛越来越重,翻身、坐起、躺下时最为明显,坐稳及行走时,疼痛反而减轻。因此,压缩性骨折的老年人可能惧怕起床,或者晚上不敢躺下,宁愿坐着睡觉。
压缩性骨折主要发生在胸椎及腰椎,多在胸6椎体以下,颈椎极少见。最常见的部位为胸腰段,从胸10到腰2,近似肾脏的水平。压缩性骨折发生在胸椎主要表现为背部疼痛,同时可以沿着肋部向前胸放射,是会呼吸的痛。发生在胸腰段及腰部的骨折,主要表现为腰部及靠近臀部的牵涉痛。

疼痛的程度根据骨折的形态和个人的敏感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只是椎体内的微骨折,可仅表现为轻微的疼痛不适甚至没有明显的感觉。有的患者因为骨折压缩显著且极度不稳定,可以表现为剧烈疼痛,不敢咳嗽、不敢用力排便,甚至躺在床上不敢有任何活动。
对于重度骨质疏松患者,例如因风湿免疫或肾脏疾病长期服用激素的患者,可能并没有明显外伤史,仅仅是搬了盆花草、伸手去够高处的物品、坐车颠簸、甚至只是打了个喷嚏,都有可能引起椎体压缩性骨折。
如果骨折的骨块向后移位,压迫了脊髓和神经,出现了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甚至大小便异常等情况时,需要尽快就医!
骨折引起的椎体形变,可以造成局部的后凸畸形。单一椎体的压缩严重时可造成约30°的后凸。而由于骨质疏松影响全身,常常多个椎体均可发生压缩,这样就会形成驼背,对外观造成显著的影响。


当椎体出现局部后凸,邻近椎体前方的受力便会增大,而驼背造成的身体前倾,又使得重心前移,行走不稳。而摔倒又容易诱发新的压缩性骨折,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想想还真是可怕啊!

一旦发生了第1次压缩性骨折,便有1/4的概率还会再次发生!
椎体压缩性骨折自测试验
当中老年人受到外伤后或突然出现腰背部疼痛,先别慌,通过以下测试来帮助判断发生压缩性骨折的可能性。

翻身试验:侧身卧位时,翻身转向对侧,如左侧卧位转向右侧卧位;
起身试验:侧躺时由床边起身坐直;
卧躺试验:坐于床边向后平躺;

如果以上三个步骤均不会诱发疼痛或疼痛不加重,则压缩骨折的可能性很低。若以上三个动作都会加重疼痛,则高度怀疑发生了椎体压缩性骨折,应前往医院进行检查评估。如果测试过程中的任一动作会引起较剧烈的疼痛应立刻终止,并前往医院检查。
压缩骨折的常用检查
对于临床怀疑压缩骨折的患者,首先需要拍摄胸椎或腰椎X线进行筛查,正常情况下椎体X线从侧方看上去是一个相对比较规格的四边形,当出现压缩时,可以明显的看到凹陷或者椎体前后缘高度不一致。

但是,椎体的X线检查并不能确诊是否为新鲜压缩性骨折。椎体形变也可能是以前的陈旧骨折造成,又或是骨折初期椎体还并未出现塌陷,则X线无法检出。
目前确诊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最佳方法是核磁共振检查(MRI),核磁能够清晰的显示骨折椎体的水肿情况,观察椎体的边界,有没有血肿及神经压迫等,同时能够区分新鲜骨折和陈旧骨折。对于陈旧骨折是不需要特殊处理的。

若患者存在MRI禁忌,如体内有金属、放置起搏器或幽闭恐惧症等,可选择骨扫描检查替代。临床上如果怀疑椎体后壁不完整或骨折不稳定,则应完善CT检查。
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
椎体新鲜压缩性骨折的保守治疗主要包括卧床休息、药物、理疗、康复锻炼等。
1、严格卧床,建议卧于硬床板,仰卧时可用小沙袋或软枕垫在相应的骨折部位,来减轻疼痛和使椎体复位;
3、预防长期卧床并发症,例如褥疮、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4、可服用消炎镇痛药物缓解疼痛、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促进骨折愈合;
5、待疼痛明显缓解后,可佩戴硬质支具下地活动。
通常卧床1月后疼痛可明显减轻,3月内骨折可愈合。
对于保守治疗3周以上疼痛缓解不佳、疼痛剧烈难以忍受、骨折不稳定局部后凸成角明显以及骨折不愈合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可选择微创手术治疗。若患者内科合并症较多,身体条件难以耐受长期卧床,建议尽早行微创手术,减少并发症,加速康复过程。而对于存在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开放的减压融合手术。
微创手术主要包括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和经皮椎体成型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俗称骨水泥灌注手术。

手术过程将细针扎入骨折椎体,可采用球囊撑开塌陷的椎体,调和骨水泥后注入,骨水泥的弥散过程将骨折的空洞破裂部位填充,稳定椎体,从而缓解疼痛。通常术后疼痛即刻便能缓解50%-80%,术后2个小时便可下地活动,而皮肤仅留2-3mm的小口,可自行愈合,无需缝合拆线。


椎体成型术后复查的腰椎正侧位X线图片
如果怀疑其他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骨折,手术过程中还可以同时取活检帮助诊断。
压缩性骨折的预防
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居然这么高、危害这么大!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经历此劫呢?
接下来就要划重点了!
1、预防压缩性骨折最重要的一点:避免摔倒!避免摔倒!避免摔倒!(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老年人在家中摔倒最常见的地方就是卧室床边和卫生间。夜间起夜时,应在床旁配置触摸式或声控照明灯,以提供良好的视线。床边及过道要收拾整洁,避免放置插线板或矮物件防止绊倒老人。选择防滑拖鞋,卫生间做到干湿分离,淋浴间地面摆放防滑垫,墙壁上安装扶手。下雨下雪天地面湿滑减少外出。

2、针对骨质疏松的治疗
对于50岁以上的女性及70岁以上的男性推荐常规进行骨密度检查,若发现骨质疏松应积极的治疗,包括:
① 饮食上多选择含钙、低盐和优质蛋白质的均衡膳食,如鱼虾、禽蛋、牛肉、奶制品、豆类、坚果、绿色蔬菜、水果等,减少油炸类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② 每天保持约15分钟日晒;
③ 规律的坚持有氧运动(散步、广场舞等)和传统养生运动;
④ 绝经后妇女建议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⑤ 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应咨询专科医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3、加强平衡性锻炼
在家中可以练习单脚站立、箭步蹲、螃蟹步等动作,增强平衡性,注意保护好不要摔倒。单脚站立刚开始可以在硬地板上进行,若要提高难度可站于软垫上,练习过程循序渐进。推荐请专业的康复科医师帮助设计个体化锻炼方案。户外可进行太极拳等运动,在移动及蹲步过程中加强身体灵活性。
4、行走不稳的老人建议采用辅助工具如拐杖、助步器等。

结 语
希望大家日常生活能保持健康乐观,免除病痛的折磨,开开心心每一天!
本文是赵耀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