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陈良嗣 三甲
陈良嗣 主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医学科普——梨状窝瘘可能误诊为哪些疾病?

6387人已读

医学科普——梨状瘘可能误诊为哪些疾病?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陈良嗣头颈腺体及先天疾病诊治工作室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名著《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章回。心存善念,却老眼昏花的唐僧,总是被诡计多端、矫情饰诈的白骨精迷惑视听,每每误判,以至于将忠心耿耿的弟子训斥、逐出师门......

临床中,有些疾病的表现或者“乱花渐欲迷人眼”,或者似是而非。倘若仅仅囿于一隅、执于一端,不加以抽丝剥茧,轻者不得其解;重者,可能误入歧途。梨状窝瘘便是这样一种“见非是见”,以多重身份示人,善于伪装的疾病

本篇,我们尝试教你练就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来识破梨状窝瘘的“易容术”。

【案例一:误诊甲状腺结核,抗结核治疗7个月】

大雪已至,岁末的广州笼罩着暮秋的绚丽,没有一丝入冬的寒意。

周二的门诊,我接诊了来自甘肃武威的10岁男孩。七八本大小不一、页面卷边的病历无声记录着小主人看病的波折。

孩子反复左下颈肿痛2年多了。2019年4月,当地三甲医院确诊“甲状腺结核”,并给予抗结核治疗。遵嘱用药7个月之后,莫名的肿痛再度来袭。无奈,爸爸带着儿子赴京求医,怎知意见如出一辙。“既然是结核,治疗这么久了应该是有效的啊?”爸爸心中满是疑惑。上网搜索,几番周折,2019年12月中旬风尘仆仆的父子俩来到我的诊间。

【案例二:误诊甲状腺癌,术后咽瘘】

2018年端午前夕,龙舟水泛滥,暴雨如注,抹去地表的一切痕迹。

临近午间,步入诊室的是神色疲倦的母子,黑瘦男孩下颈长长的刀疤醒目而狰狞,外露着的从左侧鼻孔穿出,绕道同侧耳后的褐黄色硅胶胃管表面粘附着密密麻麻的雨珠,晶莹剔透。

带有浓郁广西口音的妈妈说,7岁孩子的胃管已经停留半年了。2年前孩子的左下颈莫名鼓起一个疙瘩,当地医院多次B超均提示甲状腺癌。慌张不知所措的父母接纳了专家的意见:手术。

术后拆线不久,颈部术口感染裂开,竟然有食物残渣溢出。随后的检查(下咽和食道造影)证实:颈部皮肤瘘口与梨状窝相通。为了避免口水和食物经颈部医源性外瘘口渗出,经鼻腔留置胃管成为孩子衣着之外的“标配”。

【案例三:误诊为囊状水瘤,术后声嘶】

2019年8月底,正当第11号台风“白鹿”给粤东沿海带来风暴潮时,羊城酷暑难耐,诊室内外弥漫着焦躁和汗水的气息。

周二上午,我接诊了一位低龄患儿——3个月14天的女婴。拨开紧粘稚嫩皮肤的敷纱,襁褓中熟睡的娃娃惊醒,扭转、挣扎,嘶哑、费力地啼哭。专业的直觉提醒我:声带出问题了。

来自广东湛江的爸爸回忆,患儿刚出生时发生呼吸困难,随即被送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磁共振提示左侧全颈有一个巨大的囊肿(囊状水瘤?)压迫气管。为了改善呼吸困难,当地医生给生后1月的小Baby做了手术。术后,呼吸是顺畅了,可妈妈发现宝宝声嘶、吸奶呛咳(喉返神经损伤所致),并且有乳液经颈部伤口溢出......

【关于疾病的误诊的概率】

在人类与疾病抗衡的漫长历史中,一槌定音是医者矢志不渝的追求和美好愿望。可是,现实中,受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医疗条件、认知水平等多因素的制约,误诊在临床中如影随形,难以杜绝。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主编陈晓红,曾统计跨度20年(1990年起)的疾病误诊概况,国内误诊率波动在26%~31%之间,与国外大致相同。以恶性肿瘤为例,1990年~1999年期间,国内200种公开发行的临床医学期刊文献报道的误诊率为39.77%,其中,73.48%的病例延误诊断3个月以上。

【梨状窝瘘的误诊率有多高?】

那么,具体到梨状窝瘘(包括第三和第四鳃裂畸形)的首诊误诊率有多高呢?

不妨先看看两篇文献的数据。2009年和2010年,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眼耳科医院的两篇大宗病例综述显示:526例第四鳃裂畸形中,45%表现为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42%表现为复发性颈部脓肿;202例第三鳃裂畸形中,33%表现为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39%表现为颈部脓肿。这说明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如果不加以甄别、分辨,梨状窝瘘被想当然地诊断为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或颈部脓肿,是一个大概率事件(70%~80%)。

国内的数据又如何呢?2019年来自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的一篇文献报道:梨状窝瘘误诊率高达71.4%。作为国内开展头颈部先天性疾病专项诊治最多的单位之一,截止2019年12月,我们经治的梨状窝瘘患者达410例,其中85%(349/410)的病例存在首诊误诊,延迟诊断的时间跨度2个月~60多年

所幸,与恶性肿瘤延误诊断可能难以逆转的结局不同,梨状窝瘘诊断的延误除了多受一些皮肉之苦(频繁切开引流或者误诊手术)和精神心理折磨,多数尚不足以致命。

【梨状窝瘘易于误诊的原因】

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梨状窝瘘易于被误诊呢?基于事实的数据分析,我们梳理出以下可能因素。

第一:发病率低。头颈部先天性疾病是长期被忽视和遗忘的一个边缘领域。其中,各类鳃裂畸形约占儿童头颈部先天性疾病的20%,而梨状窝瘘是比较罕见的,仅占所有鳃裂畸形的1%-10%。

第二:疾病认知度低。国内各学制医学教科书中,阐述梨状窝瘘的章节篇幅极为有限,内容也仅是寥寥数笔,中文文献的曝光程度更是长期不足,这些决定了梨状窝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疾病。

第三:表现多样化,且无特异性。梨状窝瘘瘘管部位深在,如果无症状,一般难以发现;即便有症状,也可因年龄、病程、累积部位、致病菌群的侵袭性而有所不同,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第四:疾病诊治没有明确归属。长期以来,梨状窝瘘患者散落于不同专科,例如:小儿外科、普通外科、甲状腺外科、内分泌科、整形外科、肿瘤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等。本来发病率就低,加之九龙治水式的各自为政、自取所需、缺乏交流,数据收集、经验积累难以资源共享,必然导致诊断水平的参差不齐。

第五:婴幼儿及儿童问诊困难。梨状窝瘘80%好发于婴幼儿或儿童时期,此年龄段患儿无法或难以完整和清晰表述,也给病史问诊和信息收集带来一定的困难。

【梨状窝瘘该与哪些疾病鉴别?】

尽管疾病的命名包含有“瘘”字,但是,颈部瘘管并非梨状窝瘘的唯一表现形式,更多的外在征象往往障人耳目,极易与头颈部其他炎症性、先天性和肿瘤性疾病混淆。

孕晚期胎儿和刚出生婴儿,梨状窝瘘往往表现为颈部巨大囊肿,与胎儿咽入过多的羊水有关。需与大囊性淋巴管畸形(囊状水瘤)、囊性畸胎瘤、胸腺囊肿、表皮样囊肿等鉴别。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梨状窝瘘常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后的化脓性甲状腺炎、甲状腺脓肿、颈深部脓肿或蜂窝织炎;或者颈部瘘管(与多次医源性切开引流和自然溃破有关)。需与第二鳃裂瘘管感染、甲状舌管囊瘘感染、颈部结核性瘘等鉴别。

成人时期,还需鉴别导致颈深部感染的其他因素,如:牙源性瘘管、食道异物、颈段食管憩室、医源性感染(如甲状腺穿刺)等。

对于未曾感染或感染后局限于甲状腺腺体内者,需与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鉴别。

【结语】

黑格尔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那么,疾病的误诊是否也会如此循环往复和重蹈覆辙呢?

我们更愿意相信:随着科普认知、专业夯实、理念提升、检查规范,甚至大数据整合和人工智能应用,梨状窝瘘误诊率的降低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60417例恶性肿瘤文献病例的误诊原因分析[J].中国肿瘤,2002,11(6):344-345.

  2. Nicoucar, K; Giger, R; Pope, HG; et al.Management of congenital fourth branchial arch anomalies: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published cases.[J].J Pediatr Surg.2009,44(7):1432-9.

  3. Nicoucar, K; Giger, R; Jaecklin, T; et al.Management of congenital third branchial arch anomalies: a systematic review.[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1-28.e2

  4. 马静,明澄,娄凡,等.儿童先天性梨状窝瘘的误诊原因分析及治疗方法探讨[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53(5):381-384.

  5. 陈良嗣,张思毅,罗小宁, 等.先天性第四鳃裂畸形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45(10):835-838.


:如需了解先天性梨状窝瘘的相关知识,可参考以往的科普文章(《匠心所致,不能?可能!(一例复发性梨状窝瘘)......》《先天性梨状窝瘘的“前世今生”》《先天性梨状窝瘘有问必答:术前篇?》《先天性梨状窝瘘有问必答:手术篇》《先天性梨状窝瘘有问必答:术后篇》《守得云开见月明,梨状窝瘘颈部开放手术可以按图索骥了》《跨越1300多公里,他终于找到了能治好儿子的大夫!》《“窦娥冤”,不是所有的颈深间隙感染都源自梨状窝瘘(写在350例梨状窝瘘诊治完成之际)!》《读懂B超,慧眼识瘘(梨状窝瘘)等)。


作者按:庚子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状疫情,给社会、经济、民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扰,许多鳃裂畸形患者也因疫情的蔓延,无法及时就诊。随着疫情的缓解,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尽可能的帮助因疫情而延缓诊治的患者。


End

文:陈良嗣头颈部腺体及先天性疾病诊治工作室

广东.广州

2020年03月22日

(FMTSS)


如需解惑和帮助,可识别以下二维码,网络问诊或电话咨询。



我的好大夫二维码.png


陈良嗣
陈良嗣 主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