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膝下动脉介入治疗
膝下动脉介入治疗-更多选择,更多成功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无疑是血管外科近10年来最具有新兴气息的项目组,无论是治疗的病变范围,还是可供选择的手术器械,都堪称蓬勃发展。“思想有多远,导丝走多远;导丝走多远,治疗有多远”,这句话形容膝下动脉血管的腔内治疗无疑是极为贴切的。
自意大利英泰克在全世界率先推出了DEEP系统用于治疗糖尿病足的系统,糖尿病足的膝下动脉腔内治疗无疑走上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膝下动脉的腔内治疗与传统的下肢动脉PTA有很多不同,一方面目标血管较传统的髂股动脉要细小的多,术中使用的技巧,术后的管理显然不同,甚至在AHA2005关于PAD的指南中就直指:这段血管的术后药物治疗建议借鉴冠脉介入术后的经验,但是此段血管的长度又要远远长于冠状动脉,使得在治疗手段上显然不能照搬。首先,膝下动脉腔内治疗仍建议仅用于有静息痛以上症状的病例,对于间跛的患者基本不建议治疗,这点与髂股动脉已然不同,与冠脉介入也大大不同;其次,作为以保肢为主要目的治疗手段,有大量的病例在治疗时已经存在严重的肢体溃疡或坏疽,这使得I期或II期处理足部坏死组织成为必须,这显然也是前2种血管处理时并不常遇到的问题。
|
第三,膝下动脉的长节段病变特点,使得传统用于PCI的药膜支架无法应用,无论是原支架的可怜长度,还是其球扩支架的特点,都使得术者在使用其顾虑重重。而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的情况是,膝下动脉的单纯球囊扩张平均通畅时间可能仅半年,无论是对于有巨大溃疡,需要充分时间愈合的病例,还是对于有较重的糖尿病静息痛的患者,这个短短的半年并不能令人满意,使用支架以提高远期通畅率早已成为业界的要求。英泰克在被美敦力收购后,似乎并没有准备放弃对于此处病变的领先地位,Maris Deep和Chromis Deep支架的诞生和上市,无疑会再次成为业界的追逐热点。前者是建构于Maris系统上的金属自膨支架,长度最大达8cm,可以为术者提供更可靠的选择,后者是球扩支架,同样提供最长达76mm的支架,新的支架得以保证远期通畅率的有效提高。目前,膝下球扩支架适合腘动脉以下,三分叉处的血管。膝下自膨支架则适合放置在更远端的血管。在意大利单中心研究中,19名CLI病人膝下动脉植入Chromis Deep支架,其中12名为糖尿病病人。246天随访保肢率100%,说明了膝下支架在保肢方面的作用。当然,对于膝下支架的植入,此疗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最终的效果需要更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膝下动脉的腔内治疗技术,在未来的10年内无疑还会进一步发展,使用全新的技术和器械来抢救原本很难挽救的糖尿病足,是血管外科医生执业中非常自豪的事情。更多的器械选择,一定能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
本文是崔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