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江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儿童口吃怎么办?

发表者:刘春江 人已读

儿童时期出现的口吃现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口吃,一般称为“发育性不流利”,即指发生于5岁前、暂时的言语不流利,主要与该期间语言发育的特点有关。其实许多小朋友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2岁至5岁期间,由于所学语句长度与复杂度快速扩增,口语表达难度变高,相关肌肉运动控制、协调未臻成熟,无法妥善搭配下,普遍会有讲话不流畅状况发生,又称为“发展性的口吃”(见表),往往在孩子进入小学前便会自然消失。

儿童的口吃很少发生在单词阶段,也就是说,当一个孩子只会用单词表达的时候是不会出现口吃现象的,他们可以说得很流利。当儿童语言发展到要将单词组合成词组或句子的时候才出现口吃现象,即儿童学习语法的阶段是发育性不流利的主要发生时期。口吃现象最早可在18个月出现,即语法开始发展的时候;口吃发生最频繁的时期在2—5岁,与儿童获得句法的阶段正好吻合。当儿童已经熟练掌握了句法规则,口吃现象就自然消失。大约80% 的发育性不流利能自然消失。儿童口吃的自然恢复和持续存在与否既受基因的影响,也受基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

关于口吃的成因有多个理论模型,比较适合儿童的是“要求和能力模型”。当环境对儿童讲话流利的要求超出了儿童的认知、语言、运动或者情感能力时,口吃就产生了。它假设儿童产生流利话语的能力不能满足环境的要求,直接导致了说话的中断。 “要求”是使儿童产生说话不流利的环境事件(包括内部环境),它来自诸多方面,如父母或成年人较快的说话速度,与语言过度刺激有关的时间压力,或需要组织复杂的句子,兴奋和焦虑,表达复杂思想的过度认知要求。“能力”是发展流利言语的、个人固有的或后天获得的品质,包括流畅而快速地移动发音器官(即快速说话)的能力,组织句子的能力,激动时产生和维持流畅运动的能力和语言技能等。

虽然发育性不流利是正常发育过程中的暂时现象,绝大部分可自然恢复,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则因引起重视,并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1.症状持续超过3至6个月,既没改善还变本加厉。

2.讲话时战战兢兢,嘴巴周遭肌肉会发抖,欲叙述的言词卡住时更为严重。

3.讲话时为了把字句挤出来,表情显得痛苦,感觉好像在挣扎一般,眼神接触减少,脸、颈、胸等部位的肌肉特别紧绷。

4.要表达特定字眼时,会故意提高音调或音量,使能顺利说出。

5.对于某些易口吃的字或音,会以其他较简单的字或音来取代,尝试换句话说。

6.觉得说话有压力,预期会出糗丢脸,故变得不喜欢说话,逃避需说话的场合,如打电话、与陌生人说话、问路、发言等。

7.具有口吃家族史的。

如何更好地帮助儿童顺利渡过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成员的配合,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不要提醒或指出孩子讲话的不流利。

2.耐心倾听孩子讲话的内容,而不是听他讲得是否流利;对他的讲话内容作出反应,而不是对他的口吃作出反应。

3.让孩子将所想的表达出来,不要打断、催促他,让他使用自己的词汇。在孩子表达不出恰当词汇的时候给予一些提示。

4.慢慢地、平静地重复孩子所讲的内容,并随之作出应答。

5.在对孩子的话作出应答前等待1~2 秒,以帮助他稳定情绪。

6.每天至少花5分钟时间与孩子谈话,做到语速缓慢、语言简单、轻松愉快,这既是示范慢速、流利言语的好方式,有可帮助儿童掌握句法规则。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