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胶质瘤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及展望
颅内胶质瘤约占脑肿瘤的40%, 发病多为中青年, 虽然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的首选方法, 但胶质瘤是以浸润性 、扩展性生长为特征, 与正常脑组织间常无明显边界, 多侵犯一个以上脑叶, 甚至侵犯脑深部重要结构或对侧半球, 故手术难以根除, 且胶质瘤细胞对射线不敏感, 化疗药物又难以透过血脑屏障, 目前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手段, 因而具有很高的复发率, 平均生存期6个月, 综合治疗生存期不足2年[ 1-2]。 现将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古代医籍在头痛、真头痛、头风、厥逆等疾病中提到了一些与胶质瘤相类似的症状, 如《灵枢·厥病篇》记载:“ 真头痛,头痛甚, 脑尽痛, 手足寒至节, 死不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头项囟顶脑户中痛, 目如脱” 。 但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并没有系统的论述。现代中医多认为归属于“ 头痛”、“ 眩晕” 、“ 呕吐” 、“ 中风”等范畴。 无论外感六淫之邪或内伤七情, 致机体的气血阴阳失衡, 导致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气血郁结于脑内,日久成积。①情志抑郁, 肝失调达, 气机郁滞, 瘀血内阻;或因气滞津停、聚湿成痰;或气郁日久化火, 灼津成痰, 痰瘀交阻,积于清窍。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中所说:“凝血蕴里而不散, 津液涩渗, 著而不去, 而积皆成也”。 另郁火上炎或灼伤阴液, 肝阴受损, 阳亢风动, 引动痰瘀, 发为本病。 ②脾主运化,忧愁思虑, 饮食伤脾, 脾虚湿聚可成痰;张景岳也曾指出:“ 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 多有积聚之病”。 ③先天禀赋不足、房劳、惊恐伤肾致肾脏亏虚, 脑失所养, 诸邪乘虚而入, 脑部清阳之气失用, 加之瘀血与顽痰互结酿毒, 积于脑部, 发为肿瘤。总之, 脑胶质瘤为有形之邪, 病位在脑, 是瘀血, 痰浊因风火上冲脑部凝聚而成,而正气不足,痰瘀毒聚贯穿本病始终 [ 1,3-6]。
2 中医辨证分型论治
2.1 痰湿凝聚型 《丹溪心法》谓:“ 痰之为物, 随气升降, 无处不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痰之为病, 既影响脏腑的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 还可导致气血凝滞与停聚, 当病情演变到一定程度可形成积聚和肿块。 主症头痛昏蒙, 恶心呕吐痰涎, 或伴有喉中痰鸣, 身重肢倦麻木, 纳呆食少, 舌淡胖, 苔白腻, 脉滑或弦滑。 治以化痰软坚散结。 化痰药配合熄风药, 有抑制脑瘤细胞的恶性生长、提高免疫力、抗惊厥、镇吐、镇痛、强心利尿、降颅内压的作用。 药用夏枯草、昆布、海藻、象贝、牛胆星、制半夏、淡竹茹 、陈皮、茯苓、石菖蒲、牡蛎等, 可适当配合理气开郁、活血化瘀之品, 如三棱、莪术、丹参等[ 6-9]。
2.2 气血瘀滞型 气血的凝滞不散, 久而久之便成瘀积肿块。在临床中, 肿瘤的发生、发展确实与瘀血密切相关。 主症头痛剧烈, 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 痛有定处, 固定不移 , 面色晦暗, 肢体偏瘫, 大便干,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苔薄白, 脉细涩而沉。 治宜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药有抗肿瘤、抗凝、抗纤维溶解、抗炎、调节血循环、调节代谢与免疫的作用。药用丹参、三棱、莪术、川芎、赤白芍、水红花子、穿山甲、当归、牛膝、茯苓, 伍以蜈蚣、全虫、白花蛇舌草等解毒透络之药[ 6-8,10]。
2.3 邪毒郁热型 脑胶质瘤发病过程中, 常出现邪热瘀毒表现。症见头痛头胀, 如锥如刺, 烦躁易怒, 呕吐频作, 或呈喷射状, 面红耳赤, 口苦尿黄, 大便干结, 舌红, 苔黄或白而干, 脉弦数。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散结止痛。 清热解毒药有抗癌的特性, 还有提高免疫的作用。 能显著提高放疗、化疗的作用。 如白花蛇舌草、半边莲、龙胆草、黄芩、车前子、生大黄(后下)、天龙、干蟾皮、土元、蜂房、藤梨根、虎杖、生甘草, 若火毒炽重者加用寒水石、生石膏、犀角粉、羚羊角粉(冲)[ 6,11-12]。
2.4肝肾阴虚型 “ 肾生髓, 脑为髓海”, 肾精虚惫, 外邪易侵, 形成了胶质瘤发生和术后复发的基础。 症见头痛隐隐, 时作时止, 耳鸣眩晕, 视物不清, 倦怠乏力, 潮热汗出, 便干溲赤,舌红少苔, 脉细数或虚细。 治宜滋补肝肾, 即扶正顾本。 扶正培本药能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延长生存期, 减轻放疗、化疗的不良反应 , 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改善骨髓造血功能, 提高内分泌功能, 增强体液调节, 改善物质代谢, 调节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及cAMP 与cGMP 的比值, 特别是对失调的生理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 因而在脑瘤的防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是现代医学的支持疗法、输液输血、营养补充和强壮疗法不可比拟的。 对胶质细胞瘤来说, 补肾填精显得尤为重要。药用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 、茯苓、泽泻、川芎、龟板。并伍以龙牡、僵蚕、蜈蚣、穿山甲等软坚散结、化痰祛瘀之品[ 5,7,13] 。
2.5 肝风内动型 若见肢体麻木、抽搐震颤、语言不利等症者乃肝阳上亢、化火生风之候,“ 诸风吊眩, 皆属于肝”, 治宜平肝熄风、通络清脑。 可用清肝平脑汤(土茯苓、生石膏、石决明、怀牛膝、天麻、钩藤、菊花、夏枯草、全蝎、地龙、磁石等)或天麻钩藤饮加减[14] 。
近年来, 尽管中西医结合治疗胶质瘤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不断深入, 但不难发现, 临床观察的病例数偏少, 大多数临床报道以个案为主, 缺乏大样本的系统性观察,因而缺少可比性和说服力。 其次, 对于某些药物的主要成分作用机制的研究虽已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 但是尚未弄清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是否是通过一个方面发挥作用。 譬如除了能诱导细胞凋亡以外, 是否同时在诱导细胞的分化, 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等方面也有作用, 引经药或某些脂溶性的中药是否具有透过血脑屏障的优势, 中药介入治疗的方法、机制、效果等也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再者, 目前中医诊治本病尚缺乏统一的诊疗标准, 对于临床分型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 因而使得报道的资料缺乏科学性、可比性, 另外关于综合治疗方法, 能否制定一个最佳的综合性方案, 也是值得探索的。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