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室上速发作怎么办?
故事
见到她,我心动了,心跳都180了!!!
医生说我室上速犯了,我该怎么办?

PSVT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室上速是个啥•
室上速,也叫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动过速类型。这种心律表现为突然发生,突然停止,发作时心跳整齐规律,心率多在150-250次/分钟之间。发作时主要症状是心慌、胸闷、焦虑不安、头晕,严重可有晕厥、心绞痛甚至休克。
•室上速发作如何自救•
室上速是一种心脏电路的异常传导状态,从发病原理上讲,室上速完全不同于冠心病,所以室上速发作使用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是无效的。
有过室上速就诊经历的患者都知道,通过急诊室医生的几个简单动作,有些室上速就可以终止。其实终止室上速的手法并不神秘,通过学习,自己也可以拥有魔术手。
接下来先介绍一下室上速发作如何开展自救。
0
1
『面部冰水浸浴 』
□□□□

方法:如上图。
点评:面部冰浴可以通过刺激人体迷走神经达到减慢心率的作用,理论上可以终止室上速。考虑到大部分家庭都不会常备冰块,这个方法操作性不强,即使勉强进行,很多人面部浸浴憋气后缺氧紧张也会使所有努力前功尽弃。类似做法是用冰毛巾敷面,似乎更靠谱一些。
推荐级别:
0
2
『颈动脉窦按摩』
□□□□

方法:触摸到一侧颈部动脉搏动处,用食指中指指尖向内后方按摩,按摩要用力,他人按摩往往比自己按摩效果更明显。先右侧颈动脉窦按摩5-10秒,无效再左颈动脉窦按摩5-10秒,切勿双侧同时按摩,容易出现脑缺血症状。
点评:医学上解释说颈动脉窦按摩也是刺激了人体的迷走神经,通过神经反射导致室上速终止。据说这个按摩方法可以使75%的人心率减慢,但是用来终止室上速并不是很奏效。这个方法现在已经很少使用,看起来要失传了,把他写在这里,算是向教科书和历来医学考试题致敬吧。
推荐:
0
3
『 咽部刺激 』
□□□□

方法:使用干净的物品,如压舌板,筷子刺激咽喉部,类似于催吐的过程,但是不能呕吐,这样不仅难堪,误吸进呼吸道可是很危险的。
点评:这个方法简单易行,可操作性比较强,没有更好的方法不妨尝试一下。
推荐级别:
0
4
『 Valsalva动作』
□□□□

方法:深吸气后屏住气,用力做呼气动作10-15秒。
点评:这个帅气的英文名字是取自发明它的意大利解剖学家Antonio Maria Valsalva。这个动作医学解释好复杂:Valsalva动作也叫闭口呼气动作,先深吸气后紧闭声门,再用力做呼气动作,呼气时对抗紧闭的会厌,通过增加胸内压来影响血液循环和自主神经功能状态,进而终止室上速。通俗的说,就是便秘时用力排便那个动作。
通过临床调查,只有5-20%的室上速患者可以通过Valsalva动作终止发作。由此可见,这个方法的效果和他帅气的名字还是有些不匹配。
推荐级别:
0
5
『 改良版Valsalva动作 』
□□□□
□□□□

>>>>>>>>>>>>>>>>>>>

方法:坐直或者半躺,用力憋气15秒后躺下,另一人立即抬起双腿。
点评:改良版Valsalva动作是2015年8月份的《柳叶刀》(Lancet)杂志上刊登的新方法。相对于传统Valsalva动作,通过简单的抬高双腿的姿势,促进血液回流,使终止室上速的成功率达到43%。这一方法操作并不复杂,在急诊科,医生往往会给患者一个10ml注射器让患者用力吹,做闭口呼气动作15秒,然后患者躺下后,抬起患者双腿。这一方法目前已经是急诊科转复室上速的一线方法。
推荐级别:
•室上速的药物治疗•
显而易见,大部分患者不能通过手法终止室上速。这时候就需要考虑药物治疗了。为了能尽快终止室上速发作,往往需要静脉注射药物。临床常用药物如下:
腺苷
转复效果显著,但是患者静推容易有濒死感,静推后会有几秒至几十秒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在没有心脏起搏保护的情况下较少使用。
胺碘酮(可达龙)
终止快速性心律失常小神药,临床应用广泛。能有效转复室上速,静推后可能出现心率减慢及血压降低,偶尔出现过敏情况。
普罗帕酮(心律平)
转复室上速效果好,适用于大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一线药物。
维拉帕米(异搏定)/地尔硫卓(合贝爽)
静推后血压可能降低,但是转复效果还是很靠谱的。
静脉注射药物终止室上速都要以血压正常为基础,因为大部分药物都有导致心率慢或者血压低的副作用。假若已经出现低血压甚至意识障碍,需要紧急电击复律。对于妊娠合并室上速,食道调搏也是可以考虑的方法。
•室上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通过药物有些室上速仍然不能终止,或者反复发作明显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那就是时候进行射频消融根治 了。
心脏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速是十分成熟的技术,国内外报道室上速成功率在90%-95%以上。由于是微创手术,从小儿到耄耋老人,都可以接受这种治疗。所以,不管是从安全性还是有效性评价,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速都是值得五星推荐的。
本文是刘玉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