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丁旭 三甲
丁旭 主治医师
吉林省人民医院 肿瘤科

如何做一个好医生

1673人已读

当今社会,医疗是一个很大的负担,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社会矛盾。患者看病贵,看病难,对医生满腔怒火,伤医事件频有发生;医生也是以退为进,谨小慎微,搞得大家都很心力交瘁。其实,医生和患者应该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对抗病魔的,究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互相猜忌,互相提防呢?我总是在想,除去大环境下一些我们无法改变的因素之外,作为医生,我应该做些什么呢?直到有一天,看到一句话:“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一种疾病,而是一个人”,我恍然大悟,在这个浮躁焦虑的社会,我们不应该仅仅做一个诊疗机器,而是应该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

科技的进步为医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们有更先进的设备仪器,有更先进的治疗理念,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就在我们疯狂追求这种科技主义,享受着冰冷的机器和数据带给我们刺激的同时,却离医学的初衷越来越远了,因为我们恰恰忽略了医学最本质的东西----人文关怀。

在20世纪初,协和医学院创建之初,实行的是本科八年制。在三年的医预科生涯中,除了学习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还要学习社会学,心理学。那时的教育理念就是把病人看做一个整体,不仅仅是治疗躯体的疾病,还要注意心理的健康。如今的很多医学院也是八年制,毕业的时候已经是博士了。他们可能有很高深的理论知识,有很先进的科研理念,但不一定知道什么叫做人文关怀。这是一种时代背景下人文教育的缺失,是一种无可奈何,又无法改变,更无法抗拒的力量。在今后的行医生涯中,也只有指望人性中的善良和同情来弥补这种缺憾,期望能给患者带来温暖。

我们很多所谓的专家名医,其实只能算是一种诊疗机器,并不能称为医学名家。对于患者的疾病,他给出的建议或许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最正确的,但不一定是最适合患者的。比如,对于一个每年收入治疗几千块钱的农村患者,你告诉他应该用免疫治疗,每个月2万。我见过这种场景,当患者表示经济无法承受之后,教授就把患者晾在一边了。这是一个正确的医嘱,但不是一个有温度的医嘱。

我有很多外地的患者,需要定期来住院。他们通常天不亮就出发,自带干粮,搭汽车,改火车,坐公交,跋涉到医院基本要中午或者下午,只有看到自己的主治医生才算心里有了底。提着大包小包,风尘仆仆,局促的站在办公室门口,焦急的寻找着自己的主治医生。当看到我时,我能感到他们眼神里瞬间散发出的光彩,我明白,我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很多。

有个结肠癌晚期患者,被别的医院宣布只能活三个月,夫妻俩每个月一共4000块钱的退休金,在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我们积极治疗,现在三年过去了,她已经见到了一岁多的小孙子,还能给家里人做饭。有一次带来了一箱自家产的鸡蛋,因为路上颠簸,箱子外面已经可以看见流出的蛋液了,她和爱人都不善言辞,大意是为了表示感谢请我收下。我的第一反应是很生气!因为我知道路途遥远,多带一箱鸡蛋就会多出很多麻烦。而且,她自己是病人,更需要补充营养。我把她埋怨了一通,并且下意识的拒绝了。然后我看到她的双眼突然噙满泪水,就快要落下来了,我意识到不应该这样做,于是郑重的接过了这一箱鸡蛋,并告诉她这是最后一次。有一个淋巴瘤的低保患者,家里很困难,有一次复查给我带来了一袋鱼干。我说你自己留着补充营养吧,他说他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送给我,这是他花了一个夏天的时间在河边钓的小鱼儿,是专门给我准备的。我看着他,眼神清澈,皮肤红黑,咧开皲裂的嘴唇笑着。我想到他用简陋的鱼竿,顶着烈日,坐在河边,一条一条的钓起这些小鱼儿,我无法拒绝,也不能拒绝。

我没有学过心理学,不懂深奥的理论,但是我知道: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合他们的方案,就会让他们的治疗多一份可能;每天查房时,多和他们开个玩笑,就会让他们的生活里多一缕阳光;面对患者本人的询问时,偶尔一个善意的谎言,就会让他们多一份活下去的希望。在我理解,这就是人文关怀。

我们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成为名医,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有温度的医生。


丁旭
丁旭 主治医师
吉林省人民医院 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