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乐正骨黑膏药
平乐正骨黑膏药
膏药古称为薄贴,是将中药配合香油、黄丹等基质炼制而成,是中医外用药物中的一种特有剂型。《肘后备急方》中就有关于膏药制法的记载,后世广泛地应用于各科的治疗上,外伤科临床应用更为普遍。特别是民间祖传医学世家,几乎各家各派均有自己的独门膏药,平乐正骨也不例外。目前许多祖传膏药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膏药遇温则烊化而具有粘性,能粘住患处,应用方便,药效持久,便于收藏携带,经济节约。膏药有较多的药物组成,适合治疗多种疾患。平乐正骨外用膏药有太乙膏、活血止疼膏、接骨止疼膏、活血接骨止痛膏几种。闪扭筋伤或关节脱位可用活血止疼膏;创伤骨折、筋伤,劳损性疼痛可用接骨止痛膏;恶疮节肿,痈疽可应用太乙膏。目前临床中广泛应用活血止疼膏和接骨止疼膏合方活血接骨止痛膏。科技的发展,在活血接骨止痛膏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研制出橡皮膏制剂舒筋活血祛痛膏。
传统膏药的配制。是将药物浸入纯真芝麻油中,通过加热熬炼后,再加入铅丹。经过“下丹收膏”制成膏药,以老嫩合度、富有粘性、烊化后能固定于患处,贴之即粘、揭之易落者为佳。膏药熬成后浸入水缸中浸泡数天,再藏于地下三尺以去火毒,可减少对皮肤的刺激,防止发生接触性皮炎。摊膏药时,将已熬成的膏药置于小锅中用文火加热烊化,然后摊在膏药皮纸或布上备用。一次尽量摊完,以免多次加热有效挥发成分散失,影响疗效。
膏药的药料掺合方法应按药料的性质而定,一般药料可在熬膏药前浸在油中,使有效成分溶解。对具有挥发性、不耐高温的药物(如乳香、末药、樟脑、冰片、丁香、肉桂等)应先研成细末,待膏药在小锅中烊化加入,搅拌均匀,再摊膏药。贵重的芳香开窍药物,临贴时放在膏药上。
洛阳正骨黑膏药是郭维淮院长根据祖传正骨经验研制而成。早期平乐正骨黑膏药系太乙膏原方加入接骨丹或展筋丹而成,太乙膏只有血余一味药物。郭维淮院长根据临床长期观察,发现骨折病人损伤局部由于瘀血瘀久化热,局部常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故在基膏中加入大剂量清热活血消肿药物,同时根据损伤后局部正气亏虚,风寒湿邪多乘虚而入的病理特点,又加入祛风除湿药物。经临床验证,最终形成基膏处方。并扩大了该膏药的应用范围。目前该药已成为洛阳正骨医院的特色制剂。在河洛地区及平乐正骨学派范围内应用广泛。
黑膏药是治疗骨伤科杂症的传统药物,临床应用效果肯定。虽然市面上的膏药如雨后春笋般百花齐放,但是洛阳正骨的黑膏药在民众心中的分量仍是重量级。
治病分阴阳,膏药分黑白。黑膏药是传统的香油铅丹膏,白膏药是现代工艺的橡皮膏。一样的组方,工艺不同,效果有轻微差异。白膏药方便、卫生,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黑膏药厚重、疗效持续,一张膏药可应用5到10天,对部分骨折、筋伤能起到固定作用。
平乐正骨祖传方书中记载:大凡外用药物均为粉剂,蛋清调敷患部,黑布包裹。第三代传人郭贯田《正骨手法略要》中记载一膏药方。
本文是陈利国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