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焦彦超 三甲
焦彦超 副主任医师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要查耳聋病因,如何选择基因检测项目?

2575人已读


耳聋的病因很多,包括遗传、噪声、药物和感染等。其中,遗传因素是耳聋的最主要病因,约占所有先天性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60%。


耳聋基因众多,已经明确的人类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有120个,明确耳聋病因对于采取有效的预防干预手段至关重要,耳聋基因检测是目前临床普遍开展的检查项目。



由于遗传性耳聋以隐性遗传为主,患者通常没有耳聋家族史。因此,无论是否有耳聋家族史,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患者均建议做耳聋基因检测。另外,在大量的迟发性听力下降的患者中,亦有许多患者由遗传因素致病,所以遗传性耳聋不等于先天性耳聋




耳聋基因检测项目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耳聋基因检测项目大致分为五类:


1.耳聋基因致病热点突变筛查;


2.常见耳聋基因测序(Sanger法);


3.耳聋基因目标区域捕获二代测序(通常为已知耳聋基因外显子区域)


4.基因组全外显子组测序;


5.全基因组测序(外显子+内含子)。


那么,面对众多复杂的耳聋基因检测项目,该如何选择呢?




如何选择


现将以上各类检测的优点和局限进行介绍:


1

耳聋基因致病热点突变检测


这项检查主要针对中国人群的热点耳聋基因(GJB2,SLC26A4,线粒体基因)和热点突变进行检测,通常用于人群筛查。




优点:价格便宜(约1500元),虽然覆盖基因和位点较少,但均为致病性比较明确的热点突变(GJB3 538位点除外),检测时间短,检出率高,特异性强,结果解析容易。


不足之处:覆盖位点少,不能涵盖所有已知耳聋基因,如果检测结果为阴性,需要进行更全面的耳聋基因检测。如果为芯片检测,最终确定诊断需要做一代测序验证。




2

常见耳聋基因测序(Sanger法)


一般来讲,该检测主要针对中国人群最常见的耳聋基因GJB2,SLC26A4以及线粒体的检测,采用一代测序,准确度高。如果基因芯片筛查结果为阳性,建议使用常见耳聋基因的全测序进行验证和确诊。对于CT明确诊断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患者,可直接采用SLC26A4基因全测序的方法确定致病性变异。




优点:准确度高,可确诊,针对3个常见耳聋基因检测时间约1-2周,检出率高,结果解析容易。


不足之处:由于一代测序成本高,价格在2000,通量低,无法同时针对更多基因进行检测,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3

耳聋基因目标区域捕获二代测序


耳聋基因目标区域捕获二代测序通常为已知耳聋基因外显子区域。采用二代测序方法同时分析几乎所有已知聋基因的全外显子组区域,该检查比较全面,既包含常见耳聋基因,又包括罕见的耳聋基因。




优点:通量高,可同时检测超过100个耳聋基因,价格适中,约3000-4000。由于检测的基因多为已知的致聋基因,数据解析相对全外显子组和全基因组测序要简单。


不足之处:检测周期长,通常为1~2个月,筛选到可疑致病变异后需要采用一代测序验证,有时变异性质无法明确。




4

全外显子组测序


采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所有基因的编码区(外显子区)。目前认为致病性变异80%位于外显子区域,而外显子组仅占基因组的1%,因此针对全基因组外显子的检测更经济,数据分析更便捷。推荐1-3检测无阳性发现的耳聋个体选择该检测,尤其当患者除了耳聋还合并其它系统异常,或者有明确耳聋家族史。




优点:除了检测已知耳聋基因外,同时检测所有基因,有可能发现耳聋新基因。


不足之处:检测周期长,约2~3个月,价格高,约6000-10000元,筛选到可疑致病变异后需要采用一代测序验证,有时变异性质无法明确。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除了检测已知耳聋基因外,还有可能在未明确与耳聋相关的基因上发现致病性无法明确的变异。




5

全基因组测序


采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所有基因的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外显子和内含子)。只有通过1-4检查无阳性发现,且有明确遗传家族史的个体选择全基因组测序。




优点:是目前检测范围最广的测序手段,可能发现位于内含子区域的致病性变异。优点:基因组全覆盖,检测通量大。


不足之处:检测周期长,6-12个月,价格高,大于10000元。筛选到可疑致病变异后需要采用一代测序验证。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内含子区存在大量无法解析的变异,数据积累少,目前数据分析能力不足。


摘自301医院 聋病分子诊断中心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焦彦超
焦彦超 副主任医师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