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岳国龙 三甲
岳国龙 主治医师
重庆市中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疱疹性咽峡炎的最新诊疗方案

1223人已读

【疾病名】疱疹性咽峡炎

【英文名】herpangina

【缩写】 【别名】 【ICD 号】B08.8

述】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特征为急起的发热和喉痛,在软 腭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周围有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 疹(淋巴结节)。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型(1~2 周)。

【流行病学】 因本病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因此传播途径复杂。主要包括: 1.呼吸道传播 通过飞沫受染,如麻疹病毒,EB 病毒等。 2.消化道传播 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柯萨奇病毒等。 3.生活密切接触 如 EBV、HSV 等。病毒自鼻咽、口腔侵入至呼吸道及消化 道局部黏膜,在黏膜上皮细胞,以及咽部或肠壁淋巴组织居留和增殖。

【病因】本病病原体种类很多,以柯萨奇 A 组病毒(1~6,8,10,22)、疱疹病毒、 EB 病毒较多见。当劳累过度,过敏体质,气温突变、身体受凉或某些物理、化 学因素等刺激,使身体免疫能力低下,易患此病。

【发病机制】 病毒自鼻咽、口腔侵入至呼吸道及消化道局部黏膜,在黏膜上皮细胞,以 及咽部或肠壁淋巴组织居留和增殖。病毒由原发灶经淋巴通道扩散至局部淋巴 结,或进入血循环产生病毒血症,到达全身各脏器,引发各种病变。

【临床表现】 多见于 3~10 岁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同一患者可多次发生由不同型别病 毒引起。潜伏期 3~10 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 可达高峰,升至 39~ 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 厥;年长儿童及成人常见严重的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持 续 4~5 天后,咽部出现灰色小丘疹,24h 内发展为水疱和溃疡,其周围绕以1~5mm 的红晕为特征性的病变。皮损常现于扁桃体前柱、软腭区缘和腭垂。经 1~5 天溃疡愈合,一般 3 天内退热,症状消失。本病预后良好。 急性淋巴性咽峡炎是由柯萨奇病毒 A10 型引起的一种变异的疱疹性咽峡 炎,有如典型咽峡炎同样的损害,但不进展到水疱和溃疡,仅存留有淋巴细胞 浸润所形成的灰白色丘疹,周围绕以红晕。

【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诊断】依据临床和血清学检查,可以确定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口疮性口炎、多形渗出性红斑、坏死性口腔炎、带状疱疹等疾 病进行鉴别。

【治疗】

1.原发病治疗。

2.局部治疗

(1)采用复方硼砂溶液、生理盐水或 3%过氧化氢含漱;病变部位涂擦 2%金 霉素甘油或 1%甲紫,能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2)注意休息,多饮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 身体抵抗力。

(3)为防止继发感染及缩短病程,可肌注青霉素、庆大霉素等。全身症状严 重者,常静脉给予抗生素联合应用激素。如青霉素 800 万 U 联用庆大霉素 24 万 U 加地塞米松 5mg 静滴,或头孢唑林 6~8g 联用阿米卡星 0.48g 并加地塞米松 5mg 静滴,治疗效果好,一般无并发症。儿童用药量酌减。

(4)中药治疗:此病效果显著,分内服及外用两类。应根据病情选择用药, 常用药物如下:①清热:生地、连翘、金银花、淡竹叶、木通、生甘草、川石斛、山豆 根、大叶青。 ②降火:黄柏、黄芩、黄连、石膏、知母。 ③养阴:天冬、麦冬、熟地、元参、白芍、沙参、天花粉。 此外,应用“红白散”外治也有一定疗效。其成分为:青黛 30g、人中白 12g、枯矾 6g、冰片 4.5g、牛黄 0.3g,共研细末,局部涂匀,3~4 次/d。

【预后】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性(1~2 周)。本病预后良好。

【预防】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岳国龙
岳国龙 主治医师
重庆市中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