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感性皮肤,该怎么办?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爱美”的年轻女性,出现“敏感性皮肤”。
那么,什么是敏感性皮肤呢?
敏感性皮肤特指皮肤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发生的一种高反应状态,主要发生于面部,临床表现为受到物理、化学、精神等因素刺激时皮肤易出现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主观症状,伴或不伴红斑、鳞屑、毛细血管扩张等客观体征。
敏感性皮肤是一种皮肤状态,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皮肤病,但有许多皮肤病可以同时存在皮肤敏感或继发皮肤敏感。
现在大家是不是要对号入座了呢?
有患者说,我的脸就是老发红、发热、发干,受到一点刺激,症状就会加重,我就是敏感性皮肤吧?
这种情况肯定是存在皮肤敏感状态,但不仅仅是皮肤敏感,很可能是其他皮肤病的一种并存状态,比如:玫瑰痤疮(酒渣鼻),皮炎(多为特应性皮炎,极少数是激素依赖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痤疮等。只有在诊断不了其他皮肤病的时候,才算是单纯的敏感性皮肤。
好多女性似乎对“激素依赖性皮炎”很熟悉,总是把他们的问题(皮肤敏感状态)当作“激素依赖性皮炎”,经常会问自己是“激素脸”吗?其实很多都是玫瑰痤疮、特应性皮炎或敏感性皮肤。
为什么会出现敏感性皮肤呢?
敏感性皮肤是在内在和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皮肤屏障受损(可以简单理解为以皮肤角质层为主的皮肤的保护层受损),引起感觉神经传入信号增加,导致皮肤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引发皮肤免疫炎症反应。
敏感性皮肤的发生主要与个体因素、外在因素及其他皮肤病有关。
1.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年龄、性别、激素水平和精神因素等。年轻人发病率高于老年人,女性高于男性,精神压力也可反射性地引起神经降压肽释放,引发敏感性皮肤。
2.外在因素
①物理因素:如季节交替、温度变化、日晒等;
②化学因素:如化妆品、清洁用品、消毒产品、空气污染物等;
③医源因素:如外用刺激性药物、某些激光治疗后等;
3.其他皮肤病
敏感性皮肤也可继发于某些皮肤病,约66%特应性皮炎的女性患者和57%的玫瑰痤疮患者存在皮肤敏感状态,其他如痤疮、接触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湿疹等也可引发敏感性皮肤。
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的存在皮肤敏感(玫瑰痤疮、面部皮炎、敏感性皮肤)患者人群特征:
1.年轻人明显多于老年人
2.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3.白领明显多于蓝领
4.城市明显多于农村
存在这些人群特征的主要原因(主观原因)有两条:
1.护肤不当:护肤主要包括清洁、保湿和防晒,哪一步做不好,都会损伤皮肤屏障,继而引起皮肤敏感。好多女性总担心自己的皮肤缺水,往往用尽各种办法补水,其实所谓的“补水”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正常的皮肤不会缺水,所谓的补水,也补不进去。只有当我们的皮肤屏障受损时,水分散失,才会出现真正的缺水。而真正的补水,就是保湿,保护和修复皮肤屏障,防治水分散失。现在还有些十几岁的孩子,都在用面膜,在去角质等等。过分的使用化妆品去角质、美白等(包括面膜、美容院做护理等),特别是质量没有保证的化妆品,常常会损伤皮肤屏障,是造成皮肤敏感的常见原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科学护肤也有助于靓丽肌肤,但是各种化妆品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有过高的要求或幻想,就容易被商家忽悠,往往会适得其反。
2.用药不当:有些人,面部皮肤出了问题,不是去医院看,而是自行随意用药或者去药店买药或者去美容院,最后病没有好,反而损伤了皮肤屏障,导致了皮肤敏感。有一次这种做法倒是可以理解,有些人反复这样折腾,一直到病情严重了才去医院,到了医院还给医生说:我不用激素等等,其实可能自己之前已经不规范使用了强效激素。就算是面部,有些皮肤病,在医生的指导下,短期使用弱中效激素,是完全可以的。激素不可怕,用好是关键。
如何预防和治疗敏感性皮肤呢?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科学护肤:护肤主要是清洁、保湿和防晒,科学护肤一般原则是:温和清洁、舒缓保湿、严格防晒(敏感皮肤首选遮挡性防晒)。预防敏感皮肤,就要科学护肤,避免过分护肤,避免滥用化妆品。如果已经是敏感性皮肤了,就要减少各种对皮肤的刺激(温度变化、风吹日晒、粉尘花粉、热水、情绪波动、化妆品等),最好在皮肤科医生的指导下科学护肤。敏感性皮肤要减少护肤品的使用,而不是不用。敏感性皮肤最好选择医学护肤品(丝塔芙、薇诺娜、雅漾、贝德玛、理肤泉等)。丝塔芙性价比最高,适合大众选择。
2.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3.作息规律
4.乐观心态
二、规范治疗皮肤病
有了皮肤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皮肤科规范治疗。
治疗敏感性皮肤相关的皮肤病,除了要规范治疗皮肤病,还要逐渐改善皮肤敏感状态,改善皮肤敏感状态的一般原则是:避免不良刺激、修复皮肤屏障、控制炎症反应和缓解皮肤症状。
千万不要总信别人说的怎么样怎么样,在治疗皮肤病方面,专业的皮肤科医生远比别人(邻居、同事、朋友、药店工作人员、美容院工作人员、其他专业医生)更可靠。
美丽人生,皮肤有责
爱自己,从爱皮肤开始
科学护肤,远离敏感皮肤
(以上仅为个人临床观点,不涉及任何第三方利益)
本文是王相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