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友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就诊指南

敏感性皮肤研究进展

发表者:李军友 人已读

01流行病学

2001 年,英国首次使用自我评价问卷表对随机抽 取的 18 岁以上成人(3 300 名女性,回复率为 62%;500 名男性,回复率为 52%)进行敏感性皮肤流行病 学研究,发现有 51.4% 女性和 38.2% 男性自我评价为 敏感性皮肤;其中 10% 女性和 5.8% 男性认为自己的 皮肤非常敏感;敏感性皮肤女性出现化妆品相关主观 不适感的发生率(53%)显著高于非敏感性皮肤的女性(17%)。随后,全球范围有 14 个国家(美国、法国、德国、中国、俄罗斯、日本、比利时、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瑞士、荷兰及巴西)进行了敏感性皮肤的流行病学研究;除中国外(13%),敏感性皮肤的发病率均较高,为 25.8% ~ 53.8%,且除日本外(女性 55.98%、男性 52.84%),女性敏感性皮肤发病率(15.93% ~ 61%)均显著高于当地男性(8.62% ~ 38.2%)。欧洲的一项多国(法国、 德国、比利时、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及瑞士)参与的敏感性皮肤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不同国家发病率不同(法国及意大利较高,均> 50%)。

02发病机制

皮肤屏障功能:表皮屏障功能完整性主要是基于表皮脂质成分,表皮细胞间脂质成分异常可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研究发现,敏感性皮肤个体存在表皮中性脂质(神经酰胺)数量的显著减少以及神经鞘脂增多,导致其屏障功能稳定性下降,使外源性刺激物及过敏原易于透皮吸收,而经表皮水分丢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TEWL)的增加进一步加重屏障损伤。同时,受损的皮肤屏障减少了对神经末梢的保护。通过对 TEWL 的动态监测,敏感性皮肤人群与对照组的表皮屏障完整性存在差异,确实存在表皮屏障功能受损。

皮肤神经系统: 敏感性皮肤患者常常存在多种感觉不适症状,包括:刺痛、烧灼、疼痛、瘙痒及麻刺感,基于此有专家认为感觉神经功能异常是敏感性皮肤发病机制之一。首先,皮肤屏障完整性受损使得对原有神 经末梢保护不足,更易受到外源性理化因素刺激;其次,敏感性皮肤个体反复炎症反应后可能出现表皮神经末梢密度增加,该现象在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损中已得到证实。而针对敏感性皮肤女性的研究发现,敏感皮肤表皮内神经纤维(特别是肽能 C 纤维)的密度却显著低于非敏感性皮肤。推测皮肤感觉神经功能性高反应性(外周神经敏化)与敏感性皮肤的发生密切相关,而非数量增加。

皮肤免疫细胞: 损伤的皮肤屏障使外源性刺激物及过敏原易于透皮吸收,导致刺激性或过敏性反应;同时,外源性理化刺激对 TRPV1 的激活诱导皮肤局限性神经肽释放,如 P 物质、血管活性肠肽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后者进一步激活感觉神经末梢附近多种细胞(包括角质形成细胞、肥大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和 T 淋巴细胞)释放前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引起局部血管扩张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最终导致免疫细胞(T 淋巴细胞及 嗜酸粒细胞)向局部迁移,引起局限性炎症反应和相应的临床症状,如红斑、瘙痒及烧灼感。同时,局部炎症反应释放的多种炎症递质(包括:缓激肽、蛋白激酶和神经生长因子)可引起 TRPV1 表达上调以及受体致敏,进一步增加相关细胞的高反应性。

03诊断

2016 年由法国 Laurent Misery 教授牵头,来自欧美日 7 个国家 13 位领域专家共同制定了敏感性皮肤定义专家共识:对于常规刺激(正常状态不出现异常 感觉)出现不适感觉(包括刺痛、烧灼、疼痛、瘙痒 及麻刺感)的一种综合征;该不适感不能被任何皮肤病相关皮损所解释,皮肤外观可正常或伴有红斑;敏感性皮肤可累及全身任何部位,特别是面部。敏感性皮肤的评价方法较多,包括主观评价(敏感性皮肤问卷调查表)、半主观评价及客观评价。由于敏感性皮肤的定义基于主观症状,目前认为问卷调查表是诊断敏感性皮肤最好的方法,Laurent Misery 等制定的 10 题问卷表(sensitive scale-10),能够快速判定及评价敏感性皮肤,且评分结果与皮肤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quality of life index,DLQI)有较好相关性。最新的研究证实,辣椒素试验被认为是目前判定敏感性皮肤可靠的半主观试验,同时可配合血流及电流检测患者的反应性;而其他半主观刺激试验(单一物质反应性)阳性并不能预测对其他刺激的反应性;而其他的各种客观评价方法只能作为敏感性皮肤患者皮肤状态的辅助诊断方法。

04治疗

由于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既往皮肤科临床医生关注度不足,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故目前尚无标准、特效的治疗方法。首先,避免可能引起或加重不适症状的理化刺激是治疗的基础;避免环境温度的剧烈变化,对于空气污染、冷风天气以及紫外线的物理性防护,避免吸烟、饮酒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其次,敏感性皮肤患者应在专业皮肤科医生指导下选择护肤品并调整护肤习惯,避免使用含有剥脱性成分(维 A 酸、果酸及水杨酸等)的护肤品;选择温水清水或无皂基温和洁面产品清洁,严格控制每日洁面次数,洁面后及时外用针对敏感性皮肤的保湿滋润护肤品,从而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并增加表皮屏障稳定性。

如果通过上述方法症状仍不能得到有效缓解,患者需要专业皮肤医生给予药物及物理治疗。必须避免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基于 TRPV1 在敏感性皮肤发病机制中的核心作用,德国学者给予敏感性皮肤患者含有反式 -4- 叔丁基环己醇(TRPV1 选择性受体拮抗剂)的外用制剂,可显著降低辣椒素诱导的烧灼感;随后的临床研究证实,含有反式 -4- 叔丁基环己醇能够 快速缓解敏感性皮肤患者的刺痛感,可作为有效治疗敏感性皮肤的医学护肤品。谢志强等研究发现, 外用 1% 吡美莫司乳膏可终止或降低敏感性皮肤患者的不适症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皮肤感觉神经末梢 TRPV1 功能有关。具有抗炎作用的中药提取物(包括黄酮类化合物、马齿苋及甘草提取物)也可以明显缓解敏感性皮肤患者的神经感觉伤害症状及红斑反应。低能量激光可通过调节角质形成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明显改善敏感性皮肤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客观临床表现,是敏感性皮肤炎症期的有效物理治疗手段。肠道益生菌具有调整宿主 免疫稳态的作用,一项随机对照双盲研究发现,补充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可降低敏感性皮肤患者皮肤的敏感性并促进皮肤屏障功能的修复。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