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博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学习知识

涎腺病理——嗜酸性腺瘤

发表者:魏博 人已读

嗜酸性腺瘤

嗜酸性腺瘤是由胞浆内含大量特征鲜明的嗜伊红颗粒的上皮细胞(大嗜酸粒细胞)构成的涎腺良性肿瘤。又称大嗜酸粒细胞腺瘤、大嗜酸粒细胞瘤。

临床表现:

为少见的涎腺肿瘤,最常见于50~80岁,平均年龄为58岁。无性别分布差异。与辐射等因素有关。主要发生于大涎腺,其中84%发生于腮腺,其次为下颌下腺。发生于小涎腺者,可见于下唇、腭、咽和颊粘膜等部位。有时多发或发生于双侧。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核素成像显示,99m锝摄入增加。

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肿瘤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有时呈结节状,一般直径为3~5cm,包膜完整,界限清楚。剖面实性,淡黄色或褐色,分叶状,偶见小囊腔。

光镜观察,肿瘤细胞主要为大嗜酸粒细胞,细胞较大,呈圆形、多边形或立方形,细胞膜清晰,胞浆丰富,内含大量的嗜伊红颗粒,胞核居中椭圆形,空泡状,有一个或多个核仁,偶见双核,称为明细胞。还有一些细胞其胞浆呈鲜明的嗜伊红染色,胞核浓缩,小而深染,称为暗细胞。肿瘤细胞磷钨酸苏木素染色阳性。这些细胞排列成实性、片状或小梁状结构,偶见微囊、腺泡状或导管样结构,有的管腔内含PAS染色阳性嗜伊红均质物。罕见情况下,由于固定或胞浆内含有糖原等原因,肿瘤内可见大的多边形透明细胞。肿瘤间质为稀疏的纤维结缔组织,富含血管,近包膜处常见不等量淋巴细胞,但不行成滤泡。当肿瘤以透明细胞为主时,称透明细胞大嗜酸粒细胞瘤。

此瘤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很少复发。发生于小涎腺者,常呈局部浸润性生长,有的可侵犯邻近骨组织,虽然组织学表现良性,但应视为低度恶性肿瘤。老年人的腮腺导管系统,特别是纹管常出现大嗜酸粒细胞化生,而此瘤又多见于老年。故推测涎腺导管上皮细胞为嗜酸性腺瘤的来源;也可来自失去酶原颗粒的腺泡细胞。

本文是魏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4-15